6月26日,一笔85万元的转账到账提示,让某钢结构公司负责人王某长舒一口气。这场从秋到夏、横跨八个月的工程款拉锯战,终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昭苏垦区人民法院的调解下画上句号。
秋:160万工程款成“罗生门”,账户一冻谁也不让步
故事要从2024年秋天讲起,一天下午,某钢结构公司负责人王某来到昭苏垦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表示其给某建设公司盖的粮库已经完工了,但是对方一直拖着160万的尾款不给,要求起诉对方返还工程款并办理财产保全。

刘法官看着手上的卷宗材料,以为这只是一起简单的工程款拖欠案件,结果到了开庭那天,双方一见面就火药味十足。
“王总下手够快的啊,也不打声招呼就冻了我们公司账户!”
“袁老板,你按时把工程款给我们结算了,我们也不会这么大费周章”
开庭时,面对原告某钢结构公司要求支付工程款的主张,被告某建设公司提出原告的工程存在瑕疵,双方也尚未对工程组织验收,于是刘法官无奈只能休庭组织双方先行对工程进行验收。
冬:一场公平与效率的赛跑,就案办案VS实质解纷
2024年12月的昭苏,冷得能哈出冰碴子,气温骤降到-20℃,74团的粮库早被大雪封了门,屋顶积满厚雪。刘法官带着双方对着图纸一点点测量验收:粮库中的圈梁数量不足,防火涂料厚度确实不够,屋顶防水层也被积雪盖得严严实实,根本看不清。

根据现有的验收结果,原告确实存在未按图施工的情况,按照法律规定可以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但是考虑到原告确实实际施工且已花费较多的诉讼成本,就案办案不利于矛盾的实际化解,于是刘法官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由某钢结构公司按照维修方案先行返工,让工程达到图纸要求。
春:造价鉴定再起波澜,30万差额成新坎
原告按照方案维修完毕后,被告又对维修结果提出质疑,于是法院启动鉴定程序,对粮库的主体结构质量和返工造价进行鉴定。可等鉴定报告出来,新问题又冒了头:双方提交的工程总造价清单,赫然差了30万!6月25日二次开庭,这30万成了绕不过去的坎。

午休时间,别人吃饭休息,刘法官却抱着清单趴在桌上逐行核对,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纸。“找到了!”她突然抬头,原来双方对几项维修材料的计价方式出现偏差。当天下午,刘法官拿出个“折中方案”:扣除已付的钱和实际维修费,被告公司再付85万。
这话一出,两边都沉默了。几秒后,钢结构公司负责人先开了口:“行,我们认!”被告公司也点了头:“就按法官说的来。”调解书当场出具,冻结的账户也跟着解了封。
夏:解封次日到账,8个月纠纷终破冰
6月26日,执行局刚解除账户冻结,被告公司就把85万转了过去。钢结构公司负责人拿着到账截图,一个劲儿感慨:“法官不光帮我们跑现场、盯鉴定,连调解都替我们省了不少事!”被告公司也服气:“现场勘验让事实说话,这结果我们认。”

从秋到夏,8个月的拉扯,没有强制执行,没有怨声载道,反倒让两家企业都松了口气。昭苏垦区法院的法官们心里清楚:涉企纠纷哪是“判了就行”?守住法律底线的同时,多跑点路、多费点心,让公平来得更实在些,这才是司法该有的温度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