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签了,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7月4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开发区司法所东城街道调解室内,李某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时如释重负。
这起因天然气闪爆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在司法干警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那声巨响至今让我心有余悸,家里像被炸过一样,墙面开裂、吊顶坍塌,到处都是灰尘。”张某回忆时仍心有余悸。

2024年4月29日,石河子市某小区李某家中突发天然气闪爆事故。强烈的冲击波不仅造成李某儿子受伤,更导致楼上楼下多户住宅不同程度受损,其中楼上住户张某家损失最为严重。经相关部门调查,事故系人为操作不当引发,责任明确由李某承担。
然而在协商赔偿时,双方矛盾迅速激化:张某坚持要求全额赔偿房屋修缮、家具损失及租房费用;李某则因儿子治疗费用已耗尽积蓄,对部分赔偿项目提出异议。双方僵持不下,纠纷陷入长达一年的拉锯战,给整个单元楼蒙上阴影。
“这一年里,我既是情绪的'疏导员',也是法理的'讲解员'。”司法干警回忆道。
面对责任明确但诉求悬殊的复杂局面,司法干警采取"背靠背"调解策略,通过多轮沟通厘清双方真实诉求。司法干警援引《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明确李某的过错责任,同时依据第一千一百七十二条划定损害赔偿范围,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损失清单。
为打破僵局,司法干警引导双方着眼长远:尽快修复房屋、恢复生活秩序、维系邻里关系。她在法律刚性与人情柔性之间精准平衡,逐步搭建起相互理解的桥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25年7月4日,在司法所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李某一次性赔偿张某4万元,涵盖房屋修缮及合理过渡期租房费用。

“该承担的责任我不会推脱,希望邻里关系能慢慢修复。”签字后的李某坦言。
张某也表示:“赔偿方案考虑了实际情况,我接受这个结果,期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调解绝不是‘和稀泥’。法律是解决纠纷的金钥匙。只有坚持法治原则,调解结果才能令人信服,协议才能真正落实。”司法所负责人强调。
这起历时一年多的纠纷成功化解,成为基层调解组织运用法治思维促进和谐的典型案例,既修复了邻里关系,也彰显了人民调解在基层治理中的“稳压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