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经济”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在化隆人成功经营拉面馆的示范带动作用下,青海各族群众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拉面馆。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拉面经济”作为青海东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加以扶持,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拉面经济”的不断发展,海东市就如何服务管理好18万海东籍拉面人,有效预防、成功调处、防止激化外出务工人员矛盾纠纷,在实践中打造了“组织机构1+N,职责制度1+6,工作运行3步走”的工作新模式,趟出了一条化解跨域矛盾纠纷的新路子。
目前,海东市在全国设置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46个,在海东市化隆县成立“拉面巡回法庭”,在深圳市和拉萨市分别成立异地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拉面经济”矛盾纠纷跨域调解模式,青海省海东市有自己的一份心得。
“1+N”机构建设,构建调处主阵地
一直以来,海东以市县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中心,以拉面产业外出务工人员密集省份和地区为基点,筹建N个拉面产业管理服务驻外办事处或外出务工人员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使外出务工人员切实感受到来自千里外组织的关心。
截至目前,海东市在全国设置有46个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57名工作人员为全国各地的拉面人提供服务,通过摸清务工人员个人情况、从业经历、家庭现状、社会关系、利益诉求,落实谈心谈话、动态掌握、帮扶解困、信息报送、教育疏导的“三定五清五落实”工作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1﹢6制度建设,激活调处一盘棋
为进一步促使外出劳务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步入正轨、高效运行,海东市规范调解工作职责,健全了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基础,学习例会、纠纷登记、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联动、文书档案管理等6项工作制度为补充的“1﹢6”矛调制度,有效规范外出劳务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范围和程序,化解跨区域企事业单位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以及外出务工人员之间的纠纷,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处置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3步走模式运行,奠基调处枫桥路
据了解,为持续提升专门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海东市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群、驻外办事处联系平台建立起纵横交错、沉底到边的宣传格局,将专责调解和法律援助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将法律知识与微信互动相结合,有效发挥典型调解案例警示教育作用,广泛宣传外出务工法律知识。
在开展日常人民调解工作基础上,海东市还定期组织律师、调解员和劳动监察员等专职力量,围绕重大活动、重点时段、重要节点,深入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地,对矛盾隐患和纠纷进行全面的排查统计、梳理分析和研判化解。先后与69个输入地城市签订《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共同管理框架协议》,着力加强矛盾纠纷调解组织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地法院、司法行政、劳动监察,以及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沟通联系和协作配合,有效对接当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机构,互通情报、信息共享,及时协调和解决经营务工过程中的各类社会矛盾和劳务纠纷。
拉面巡回法庭,开启调处新引擎
据了解,海东市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红色法治文化,探索推进诉源治理新模式,成立“拉面巡回法庭”,通过“法官+法官助理+陪审员+人民调解员+书记员”的拉面巡回审判团队模式,将巡回法庭开在村社、开在田间地头、开在百姓家门口,对涉及拉面人的案件快立、快审、快执,真正将“家门口”的司法服务落到实处。
同时,海东市还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及移动微法院等高科技,通过“指尖立案、云端办案”等方式,高效、快捷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降低诉讼成本,让拉面人不再为诉讼而疲于奔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多元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责任编辑: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