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刘亚斌,原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三级警长,被河北省公安厅刑侦局评为信息化专家人才、列入反电诈专家人才库,被公安部刑侦局评为信息化破案能手。因公牺牲后,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公安楷模”“燕赵楷模”等。
2023年8月,中央政法委印发通知,号召全国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认真学习宣传刘亚斌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汇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制图:张泽中)
刘亚斌的最后一本工作笔记,止于2022年5月6日:
“正在侦查的一起案子有了眉目,明天带队抓人……”
次日,他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2岁。
刘亚斌,从大学老师“转型”来的公安民警、信息化破案能手,能让“电诈团伙”无处遁形。
“7号那天,如果他来了,将带着我们抓捕,还要收网一个网络赌博案,核实几个在逃犯罪嫌疑人……”同事杨艳昭回忆。
远去的刘亚斌,在人们记忆里仍鲜活而具体
那场抓捕,他终究没能参加。
“给我防爆毯!”整个空间都凝着危险
从警16年,恰如名字里那个“斌”字,他能文,又能武。
但2005年,刘亚斌刚考进公安系统时,他清瘦、儒雅、不爱表达,父亲刘发芝总感觉“有点不太像”。
刘亚斌决定让自己“像”起来。
学擒拿、学射击、学法理学、刑侦理论……从专业知识到警务技能,凡是需要的,刘亚斌一个个从头学。
刘亚斌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入警一年后,刘亚斌主要干“反扒”。
公交站台、医院、商场、小吃门店……大大小小的场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还把扒手的照片、作案手法、活动范围,加上办案心得,都一笔一划整理在了工作笔记上。
笔记本越记越厚,越用越多,扒窃嫌疑人越来越少。
这些“烂笔头”被综合分析后,还帮他破获了小卡片诈骗案、汽车租赁公司盗窃案……
笔记的最后一页,停留在他牺牲前一天。
刘亚斌生前使用过的29个笔记本
面对现实险境,刘亚斌同样勇敢。
“辖区某商厦发现了爆炸物,情况危急!”12年后,同事胡伟讲起刘亚斌,还会想起2013年的惊险一幕。
刘亚斌和同事火速赶往现场,发现了它。
“给我防爆毯!”旁边就是白色的汽油桶,混着刺鼻的味道,整个空间都凝着危险。
刘亚斌和同事裹着爆炸物,小心翼翼地将其向下转移。
四楼、三楼、二楼、一楼、皮卡车后斗……
皮卡车开到宽阔的马路,还没有来得及放松,就听到了响声。
“砰!”燃烧的炙热火焰,让周围的空间发生扭曲。
防爆毯上被炸出了大洞,车板被炸出十厘米深坑……
同事们回忆与刘亚斌经历过的点滴
这声巨响,恰似五年前,那起盗抢奥迪车案的撞击声。
“拦住他!”那时,被盗抢的奥迪车在疯狂逃窜,刘亚斌和两名同事驾驶着桑塔纳,在前方拦截。
谁想到,奥迪车加速窜上了路边的马路牙子。
桑塔纳被“撞得掉了个头”,副驾驶门凹陷进去,几乎掉下来。
“没事,快抓!”刘亚斌“命大”,多处软组织擦伤。直到抓获人,他才去医院进行简单治疗。
从警以来,他在侦办案件中直面歹徒、短兵相接100多次,不同程度受伤20余次。
刘亚斌2021年7月1日参加建党百年庆祝大会
“习惯了。”从警后的刘亚斌,身上的文气值不减、武力值飙升。
父亲觉得,儿子终于“像了”。
60余台服务器,2000G的后台数据
“亚斌想得多,爱琢磨,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胡伟说。
这个习惯,帮助刘亚斌转型为一名优秀的网安民警。
2020年9月,运河分局组建合成作战中心。分局领导点名,让时任刑警大队情报信息中队中队长的刘亚斌牵头。
刘亚斌不负众望。
刘亚斌深夜在办公桌前开展案件查询分析
一年多来,合成作战中心共抓获在逃人员22人,协助抓获在逃人员108人,协助破获刑事案件100余起,协助研判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600余人次。
2014年,刘亚斌受命侦办“2014·3·20”网络投资诈骗案。
“受害人数众多,取证难度极大!”该案件属于涉众型犯罪,侦办过程异常艰辛。
面对堆积如山的案卷资料、成千上万的数据信息,刘亚斌连续奋战梳理案卷,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最终,成功抓获75人,依法扣押涉案资金8700余万元。
刘亚斌以“大数据侦办”思路侦破电诈案
2017年初,刘亚斌作为电信诈骗类案件专家,被抽调参与侦办另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60余台服务器、2000G的后台数据。”
连续数年没日没夜地研究、分析后,刘亚斌逐渐弄清了案件的犯罪证据链条,并根据仅有的条件,梳理了全部的犯罪相关信息。
“79个犯罪团伙,400余份审计报告。”他还为案件资金的划分,做了详实准确的甄别工作。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哪怕是一段几秒钟、几个字的资料,在刘亚斌眼里,都蕴含宝贵的办案信息。
“刘亚斌”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情怀
对主动找上他的人民群众,刘亚斌是个“暖男”。
2022年2月,作为全国公安英模代表,刘亚斌担任了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和开幕式国旗传递者。
刘亚斌曾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
期间有个“小插曲”:由于刘亚斌会把手机号码公布给案件受害人,他的两部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有时凌晨一点了,他还在接电话。
“组委会有事儿找他,电话打不进来,只能打我的电话!”他的朋友兼同事范京伦回忆。
在河北公安系统,“刘亚斌”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情怀。
他牺牲后,他工作的电话仍响个不停。
“刘警官呢?我找刘警官。”
“我就是刘警官!”接电话的是“刘亚斌班”的同事。
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刘亚斌班”命名仪式
沧州市公安局这个以他命名的班组,延续着他生前的工作,也在传承着他的精神。
采访快结束时,刘亚斌的同事告诉我一个细节:在刘亚斌牺牲的第二天,有个快递到了。
那是刘亚斌给同单元的居民新买的门帘。
“因为小区的楼道里总是进蚊子,亚斌在网上精心挑选,为居民们‘定制’了一个。”
在送走刘亚斌的下午,同事们将门帘装在了单元口。
刘亚斌为小区居民购置的门帘
“毕业时我最后一个走,说不定这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当大学老师时,刘亚斌就习惯这么说。
如今,他真的走了,又仿佛从未离开。
风吹过,窗帘飘荡,空气里满是阳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