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水青山到蓝天白云,从“舌尖安全”到“脚下安全”,从古树名木管护到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益诉讼检察官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找准检察履职着力点,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4月17日,记者走进河北衡水枣强县人民检察院,走近这些行走在群众生活中的检察官,倾听他们讲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故事,感受他们以高质量检察履职服务乡村振兴的澎湃激情。
开展专项监督护民生
“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要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向而行。”枣强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赵志国介绍,自“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开展以来,该院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用心用情守护青山绿水与食药安全。
“有人在耕地上种植了树木、金银花!”2023年12月,枣强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辖区内存在高标准农田资源浪费的情况,办案干警随后走遍全县11个乡镇,对23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展开“大体检”。
图为4月28日,枣强县检察院检察官对辖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开展“回头看”。
“对于侵占基本农田,造成高标准农田资源浪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我们秉持‘零容忍’态度,督促行政机关及时整治并恢复原状。”枣强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李鹏介绍,该院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制定整改方案,加强对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全方位监管。
检察建议落到实处,整改过程顺利进行。2024年7月,检察官回访整改情况时看到,全县2024年新建和整改的5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得以规范建设,大片的玉米田里,层层叠叠的叶子随风摆动,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今年3月,该案例被省检察院评为“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十大精品案例。
护好“饭碗田”,稳住“粮袋子”,群众的幸福感才能更强。在枣强县检察院扎实开展“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中,这样的变化不断涌现——
开展“乡居美”公益诉讼专项监督,督促治理农村纳污坑塘2处、清理河道沿线垃圾600余吨,重现河畅、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
开展农村制售水机专项监督,促使有关行政监管部门完成对全县农村地区441台现场制售水机的全面检查,制售水机均实现“持证上岗”;
针对部分医疗机构违规开展放射性诊疗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整改医疗机构49家,并逐步建立放射防护与医疗废物处置监管长效机制;
……
两年来,枣强县检察院被河北省检察院评为“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工作先进集体,6件案例被省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5人次获省市检察院表彰,多项工作经验获最高检推广,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保障合法权益显温情
“前两天我们女职工都收到了公司额外发放的400多元卫生费,俺可压根儿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福利……”2024年5月,枣强县某超市,一位理货员大姐拉住前来回访的检察官高兴地说。
这份“想不到”的背后,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发挥了推动作用。
2024年1月,枣强县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要求其履行监管职责,督促用工单位对侵害女职工劳动和社会保障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整治。
在检察院的建议下,枣强县开展为期3个月的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行动。截至2024年5月,10家用工单位重新制定女职工休息休假制度;安排女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发放卫生费5万余元,惠及女职工2000余人。
如何进一步筑牢妇女权益坚实防线?为此,枣强县检察院联合县总工会、妇联、人社、应急、卫健等六部门会签《关于建立共同推动女职工权益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线索移送、立案协作、宣传联动等机制。
《意见》的实施有力形成了法治保护工作合力,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该案例被省检察院评为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也是检察机关以检察之力护“她”的生动注脚。
老有所安,亦是乡村治理关键。枣强县检察院通过办理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案件,针对发现的管理漏洞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有助于切实保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助力维护乡村稳定安宁。
保护古树名木续文脉
走进枣强镇,古枣树郁郁葱葱,见证着乡村的发展,留存着村民的乡愁记忆。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不可再生的“活文物”。近两年来,枣强县检察院持续开展古树名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重点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维护、日常管护是否到位等依法开展监督。
活动中,检察官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多棵古树名木存在树干空洞、病虫害侵扰等问题,且存在未划定保护范围、未设置保护设施和保护标牌等不当救护措施。枣强镇某古枣树群便是“受害者”之一。
一场公开听证会上,10个行政机关代表讨论后一致认为,相关行政部门应厘清职责、落实责任,做好日常管护工作。
结合听证意见,枣强县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加强古树管护的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制发两个月后,行政部门回复称,共筹措资金1万余元,认定200年以上古枣树25棵,落实“一树一档”“一树一牌”保护措施。将该处古枣树群信息录入河北省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与当地村委会签署管护协议,对古枣树群实施二级保护,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古树下玩耍,有时在古树下乘凉吹风。现在站在古树下,儿时的记忆更加清晰了!”当地的一位老大伯看着恢复生机与活力的古树喜不自禁。
筑牢信息安全屏障守民安
自2024年至今,枣强县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0余件。在一些人“看不到”的领域,活跃着检察官的身影。
“以前单纯地认为公开得越清楚越好,谁知忽视了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现在我们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了去标识化处理,又重新公示。”枣强县检察院检察官对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回头看”时,一名工作人员这样介绍道。
前不久,公益诉讼检察官在“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上收到一条线索,某公开网站“信息公开”栏目中按期公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助信息中,几千条大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开户行、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均“一目了然”。
“个人信息未进行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处理就被公示出来,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窥探,进行非法利用。”枣强县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乔彬洁提出这样的担忧。
为及时消除个人信息安全隐患,枣强县检察院向某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撤回未做去标识化处理的个人信息,并对以往发布的信息逐条排查;加强对本单位信息发布人员的培训,督促其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
相关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整改落实,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此外,枣强县检察院干警加强宣传引导,走进田间地头,开展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治宣传,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墙”。
“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就是我们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枣强县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霍海珍说,该院打造“凌云梦之队”青年人才培养品牌,将公益诉讼更接地气、更深融入人民群众生活中,让群众生活得安心舒心。据介绍,2024年,该院群众满意度排名位居全省政法系统前列。
记者在枣强采访时,远处连片的麦苗如绿色的绒毯,铺展开来,尽显生机,村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忙碌着。这幅美丽乡村新画卷,久久留在记者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