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之内有惩戒,更有通往新生的光亮。山西省女子监狱将法治的刚性要求融入教育改造全过程,在规范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依托亲情纽带与法治温度,为罪犯搭建回归社会的桥梁,用心书写着关于救赎与重塑的故事。
亲情帮教:唤醒内心的“矫正力量”

亲情是唤醒良知、激发改造动力的重要纽带。山西省女子监狱常态化开展覆盖全监区的亲情帮教活动,通过组织亲属均在服刑的罪犯开展视频帮教、对重点罪犯实施家访等举措,着力弥合断裂的亲情关系,帮助罪犯重新找回家庭责任感与社会归属感。
帮教现场,一声久违的“爸妈”、一个紧紧的拥抱,都成为触动心灵的瞬间。“16年了,整整16年没见,想说的话很多,希望我们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家……”借助亲情帮教视频系统,多名亲属均在服刑的罪犯实现了“云会见”。在一声声叮嘱与交流中,罪犯深刻体会到亲情的珍贵,更坚定了“弃旧图新、早日回归”的信念。
非遗赋能:指尖技艺点亮回归之路

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将法治理性与文化温度相融合,山西省女子监狱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监区”工作,让古老的传统技艺成为教育改造的“活教材”。监狱先后引入花馍制作、剪纸、掐丝珐琅、粮食画、衍纸、刺绣、安塞腰鼓等多项非遗项目,邀请专业非遗传承人进监授课,并在各监区组建31个非遗兴趣小组,引导罪犯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沉淀心性、领悟规矩。
从最初的自我放弃,到逐渐找回人生价值,非遗技艺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罪犯尘封的心灵,助力其实现人格重塑。“出去以后,我想开一家自己的花馍店,靠双手堂堂正正赚钱,重新开始生活!”一名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脸上洋溢着对未来期待。
技能培训:搭建新生的“就业桥梁”

“改造不是混日子,是真要把自己‘打磨’好!在监狱里学一门技能,就是为未来攒底气,孩子,我们在家等你!”家人的殷切期盼,成为罪犯积极改造的强大动力。
多年来,山西省女子监狱持续强化罪犯职业技能培训,主动对接社会资源,构建“培训—考证—推介—就业”一体化帮扶体系,并定期搭建就业推介平台,近150名罪犯签订了就业意向书,为罪犯铺就新生之路,打通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改造的初心在于救赎。山西省女子监狱以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拓展社会帮教渠道,用法治的严谨守护公平正义,以人文的温度温暖迷失心灵,为罪犯指引回归正途的方向,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注入坚实力量。高墙之内,希望之花已然绽放,新生的春天值得期待。
来源:山西司法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