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草原上的“一杆秤”:全国模范法官巴音那木拉
时间:2025-01-17 14:56来源:巴彦淖尔中院责任编辑: 李鸽

巴音那木拉,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人,197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1991年11月参加法院工作,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牧区法庭庭长、一级法官。

他在基层法庭坚守30年,把满腔的热情和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司法事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办案标兵”“优秀法官”。2018、2019年度被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区法院办案标兵”“全区优秀法官”;2021年度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先进个人”“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被自治区授予“政法系统先进个人”;2022年度被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区法院“担当作为好干警”;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员会等单位授予“全区十佳法治人物”。202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决定,授予巴音那木拉“全国模范法官”称号,牧民称他是草原上的“一杆秤”。

图片

把艰苦的环境当做锻炼的平台

巴音那木拉是牧民的儿子,艰苦的草原环境造就了他不屈的性格,更根植入热爱草原的情怀。1992年,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主动要求到基层一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实现自己为牧区群众服务的理想。

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法庭设于潮格温都尔镇,辖区面积2.04万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辖一镇两苏木26个嘎查。面积之大,居住分散,全国少有;气候多变,路途遥远,众所周知。

2012年冬天,巴音那木拉和同事因一起借贷纠纷案件,到获各琦苏木找一名当事人。因提供线索有偏差,跑了一百多公里山路都没有找到。晚上返程途中,车的两条轮胎先后爆裂。茫茫戈壁,他们只能走着回去。凌晨3点回到法庭时,手脚早已冻得僵硬麻木。他们不气馁,第二天迎着大风沙尘天气继续奔波。在另一个苏木嘎查找到了当事人,询问、掌握了关键性的证据,案件有了突破性进展。

牧区冬春两季,天冷风大。在靠近边境沙漠的地方,夏天又热的出奇,有些地方白天气温高达40度以上。作为一名牧区法官,除了要适应艰苦的气候环境之外,还要应对艰难的交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早晨8点出发,午夜12点回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此,巴音那木拉从没有抱怨、后悔过,他把艰苦的环境当做了锻炼自己的平台。

图片

把不断学习作为一名法官的不二选择

“做好工作仅有奉献的热情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巴音那木拉深知这一点,因此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素质,就成了他永不放松的追求。

他十分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做人做事的底线。多年来,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改善工作作风,努力丰富政治理论,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时讲奉献,处处走在前。

“爱学习”和“善思考”始终是巴音那木拉身上最显眼的标签。他一有时间就认真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不断积累,努力从多方面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审判业务能力。通过刻苦学习,巴音那木拉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所审结的上千件民事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缠诉,一直保持零失误、零差错,办案质量和效率位居全院前列。

他是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2019年开展“十星级”共产党员评定以来,唯一一个“十星级”共产党员。成为“十星级党员”必须获得“两档十星”、完成50个考核项目、且全部指标评定为优秀,其中获得德、能、勤、绩、廉5颗基础星有20项具体考核指标,而得到爱岗敬业、创新服务、公平正义、道德风尚、民族团结5颗创优星则需要考核30项具体指标。巴音那木拉做到了。

图片

把司法为民理念践行在每一起案件中

2017年8月,父母双亡、正在上大学的萨仁学费还没有着落,但她手里有一张母亲去世前留给她的6万元的借据。万般无奈之下,萨仁找到了巴音那木拉。巴音那木拉第一时间对这起案件进行调查,结果却让他为难了:因为当时的被告是个居无定所到处流浪的男士,根本无力偿还这笔借款。一连几日,巴音那木拉白天晚上都在琢磨这件事,最后,他想出了一个认为可行的调解方案:给被告找一家饭馆打工,以工资形式偿还债务。但被告自在惯了,不愿意去饭馆打工。巴音那木拉开始苦口婆心地给被告做工作,讲做人的道理。终于,被告被感化了,答应了。而饭馆老板又犹豫了,怕被告干不下来,自己“人财两空”,巴音那木拉又开始不厌其烦地做饭馆老板的工作。最终,这起案件有了皆大欢喜的结果:饭馆老板分两年两次提前支付了被告6万元工资,拿到这笔还款,萨仁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树立起生活信心的被告,在饭馆干了几年后,出去自己开了个火锅店,娶妻生子,安稳生活。

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大多是普通的牧民群众,他们大多生活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牧区,诉讼也多是一些草牧场、婚姻家庭、民间借贷、道路交通、邻里纠纷等案件。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巴音那木拉总是用足了心思,想方设法化解矛盾纠纷,注重调解方式的运用,最终,这些案件90%以上都以调解或撤诉的方式结案,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较好地维系了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

为了给远路而来的牧民提供人性化的服务,2017年,巴音那木拉把空闲的房子装修出来,建起了“牧人茶室”“牧人之家”,为参与诉讼的牧民当事人提供免费食宿,并按照当地牧民的食宿习惯,免费为他们提供奶食品和奶茶。来法庭诉讼的当事人被这种温暖、真诚、贴心的举措所感动,他们说,来到法庭就像来到了家里一样。这也为调解纠纷、化解矛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

图片

把对法律的敬仰当做一生孜孜追求

不论是审判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巴音那木拉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底线和红线意识,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警钟长鸣,做到“三不做”:违反纪律的事,坚决不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事,坚决不做;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事,坚决不做。并以这样一个标准严格要求法庭的所有干警。

他带头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和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以身作则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2020年,他的一名亲属涉及到一起刑事案件,家里人都希望他能从中说说情,减轻点处罚。而他却是主动回避此案,并果断地表示坚决不打招呼,做到了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秉公办案,不徇私情。他无愧于当地牧民的热情称赞——草原上的“一杆秤”。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目标,把工作干得再好一点!”这就是巴音那木拉的真心本色。未来,他将以“全国模范法官”这一崇高荣誉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边疆地区、民族聚居地区的团结繁荣贡献力量!

图片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