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骏马奔驰的呼伦贝尔
到风景如画的阿尔山
从碧草连天的锡林郭勒
到瀚海无垠的阿拉善
在20个对外开放口岸
和4200余公里边境线上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移民管理警察奔波在国门口岸
穿梭于界碑边境
守望着民族团结
在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7周年之际,国家移民管理局授予戍守边疆10年以上移民管理警察戍守边疆纪念章,自2023年首次颁发以来,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共计1814名民警获颁金质、银质、铜质戍守边疆纪念章。
无论是国门口岸一线的跨国救助,还是抗震救灾中的奋不顾身,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边境,用真情服务中外旅客。优服务、助发展、守安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与初心,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忠诚戍边的优秀代表。
科技强边,拱卫北疆安宁
仲春的呼伦贝尔草原,积雪正悄然消融。一眼扫过挂在办公室墙上的边境地图,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李国君的目光突然定格在额尔古纳的坐标点,脑海中飞速流转着30年来的点点滴滴。
1992年12月,刚满18岁的李国君从内蒙古通辽科尔沁草原参军入伍。新兵下连后,被分配到原额尔古纳某边防工作站。这里地处北纬53°,冬季气温常年在零下40℃以下,年平均积雪期达210天。
李国君(左二)在边境一线调研工作
2019年1月1日,公安边防部队转改官兵集体换装,以移民管理警察的身份全新亮相。站在改革关口,时任额尔古纳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的李国君面临双重任务:既要确保队伍稳定度过改革期,又要确保边境管控工作不断档。在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他带着民警测试新型监控设备,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设备多次死机。连续半个月,他们白天调整点位,晚上研究参数,最终让这个“北方第一所”实现24小时智能预警,用三个月实现所有边境警务室4G信号全覆盖,推动26个抵边警务室完成升级改造。
2024年4月13日凌晨,额尔古纳河畔大雾弥漫,一架警用无人机正沿国境线执行智能巡航。指挥车里,李国君紧盯电子沙盘上闪烁的红点——这是此次实战演练的关键目标。“行动!”随着指令下达,行动小组迅速出击、快速收网,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
在演练总结会上,李国君说,“大力推进‘三新建设’,是新时代边境管控工作必然要求,只有传统技战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开展抓捕实战演练
2024年以来,李国君围绕上级部署要求,不断探索“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建设,他参与主导研发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在驻地推广。“科技让边境线越守越‘聪明’。”他说着,身后的电子地图上,闪亮的红色线条如同跳动着守护边境的脉搏。
在办公室内,摆放着李国君1992年的执勤腰带和2025年的执法记录仪。从手绘巡逻图到电子沙盘,从铁锹到无人机,李国君亲历了边境管控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从“人防为主”到“科技强边”的变革。30年间,他参与破获47起重大涉边案件,推动辖区非法越境案件下降92%。如今他正带队研发“边境智能感知系统”,把半生戍边实战经验转化为科技强边管边力量。
李国君作为民警代表前往北京授颁戍守边疆纪念章
春去秋来,界碑上的国徽映着朝霞,见证着一代代戍边人的无声坚守。额尔古纳河畔,新一代戍边移民管理警察正在北斗定位下开展巡逻。李国君常对年轻人说:“戍边纪念章不是终点,我们始终是国家安全和百姓平安的防线。”
忠于使命,护航国门安宁
3月28日,在甘其毛都口岸货运通道内,一辆辆运煤车辆排成一字型缓缓驶入。运煤车辆间,甘其毛都边检站执勤一队副队长吴士卫正在与司机进行交流。
2004年,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毕业后,吴士卫来到甘其毛都边检站。“起初,口岸基础设施几乎一无所有,常常没水没电,晚上只能头上、嘴里满是煤灰地入眠了。”对口岸建设初期的简陋条件,吴士卫依然记忆犹新。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吴士卫与同事们斗风沙、战严寒,见证了口岸从临时边境贸易过货点到中蒙能源大通道的跨越发展。
吴士卫核对司机出入境证件
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不凡的高光时刻,恰恰出自平凡的日积月累。刚从事边检工作时,他从最基本的业务理论学起。“伪变造证件有什么新花样?”“移民管理政策有何变化?”工作之余,他最喜欢的是钻学习室,不停地往脑袋里装业务知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业务问题需要反复看、反复学。”吴士卫说。经过深入思考,他把纷繁复杂的业务知识要点编成业务口诀,分类整理工作笔记20余万字。一摞摞资料、一行行标记,不仅是吴士卫多年来工作学习的经验结晶,也成了年轻民警的“教科书”。
吴士卫指导民警开展业务学习
一花独放不是春。从教授基本知识到梳理考核题库,从传授查验技巧到跟勤现场指导……对于“新民警”,吴士卫主动担任业务教员,把自己从警经验和技战法分享给大家,带动30余名徒弟成长为业务骨干。
“如何保障通关效率,确保口岸安全畅通?”工作中,吴士卫白天奔波于口岸执勤一线和通关企业,及时处置各类勤务问题,了解企业通关需求。晚上下勤后,他便记录下对日常执勤工作的收获与思考。在工作随笔红黑相间、圈圈点点的文字间,记录的是吴士卫工作的点滴,也饱含着二十年如一日对边检工作的热爱。
吴士卫开展行李物品机检
为精准掌握企业通关需求,吴士卫坚持勤走、勤问、勤访,日均行走10余公里,足迹遍布整个口岸。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他研提了10余项便利措施,确保旅客高效、便捷通关。
回到宿舍后,在与家人的视频通话中,吴士卫向爱人展示着银质戍守边疆纪念章,回忆着二十年的戍边生活。
心怀家国,书写为民初心
戈壁的风整夜没停,天刚亮,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的窗台上已经落了一层沙。所长那顺希迪穿好警服,抖了抖被子上的沙尘,再一层层叠起,将藏蓝色的内务被折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放回床头。
2008年,那顺希迪在下乡走访中
“这是我2005年在军校时发的被子,一直没换。”那顺希迪说。2005年7月,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毕业后,那顺希迪分配到原阿拉善边防支队古日乃边防派出所。古日乃边防派出所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紧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那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即将发射,周边警戒任务同步升级,派出所全员下乡,重点对边境沿线、重点地段开展不间断巡查。
发射那天凌晨,他和派出所民警在一处沙梁后架了临时观察点,天刚擦亮,远处传来一阵轰鸣。他还没反应过来,就看见一道火光冲天而起,带着长长的尾焰飞向天际。
那顺希迪开展二线查验工作
这是他第一次守护“神舟”升空。从神舟六号到神舟十九号,他几乎每次都参与了外围安保工作,虽然参与的形式、承担的任务以及与神舟飞船的距离都在不断变化,但这段经历是他这辈子最自豪的事之一。
岁月更替、斗转星移。2024年6月,那顺希迪调任银根边境派出所任所长。派出所辖区边境线长、管理面积广,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最远的一户来回要五六个小时。谁家牲口走失,谁家需要帮助,接到电话,他总是带队第一时间出发。说起派出所的工作,那顺希迪如数家珍:“有时候我不去,小事可能拖成大事;我多跑一趟,牧民心里也踏实,我也踏实。”
那顺希迪开展二线查验工作
这些年来,那顺希迪走过很多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派出所一点点的变化:取暖方式从最初的土炉子、电暖器,升级为空气能集中供暖,水龙头一拧就有热水;过去靠纸笔记录的执勤日志,如今换成了智能终端,巡逻轨迹、勤务安排都能实时上传下达。
“豆腐块”和戍守边疆纪念章
宿舍里,那顺希迪将银质戍守边疆纪念章和“豆腐块”一同摆在床头,拍下了一张张照片。他说,一枚是荣誉的象征,一床是岁月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