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晴天一身灰,风天满嘴煤”,他把自己“种”在了国门风沙里!
时间:2025-08-19 16:00来源:公安部新闻传媒责任编辑: 李鸽

甘做守望国门的“一棵树”

—对话“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斯日古楞

斯日古楞,男,蒙古族,197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从警25年,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甘其毛都大队大队长。他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曾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成绩突出个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等,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获得个人嘉奖2次。

“干好工作,是我的本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甘其毛都大队大队长斯日古楞常把这话挂在嘴边。他送安全上门,足迹遍布甘其毛都镇5个嘎查、1400余户牧户;他扶危济困,为牧民办的实事,牧民都记在心里,“有事找斯日古楞”,是牧民沉甸甸的信任;他执着坚守口岸15年,发挥语言优势,与蒙古国司机结下深厚友谊;他是幼儿园孩子口中的“楞叔叔”,却是女儿眼中的“大骗子”——愧对家庭的背后,是他“我是牧民的儿子,我的心在戈壁草原”的大爱与担当。他如同中蒙边境线上的“甘其毛都”(蒙古语,意为一棵树),扎根戈壁滩,积极做好中蒙两国驾驶人的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口岸的平安稳定。

图片

斯日古楞在口岸一线指挥交通。

让司乘人员平安回家

是我最大的心愿

记者:甘其毛都口岸是我国对蒙货运量最大的公路口岸,每天车来车往特别繁忙。在这里做交通管理工作是不是难得多?

斯日古楞:难就难在这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甘其毛都在乌拉特中旗的戈壁深处,堪称“风沙王国”,“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当地真实写照。年均6级以上大风天数超过180天,砂石与煤粉交织下,能见度常骤降至不足5米;昼夜温差常超过20摄氏度,夏日正午警服能拧出水,深夜户外呼气成霜。我们常自嘲“晴天一身灰,风天满嘴煤”,煤尘混着沙砾钻进牙缝,吐出的唾沫都是黑的。

图片

斯日古楞同驾驶人交流。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庞大的车流。口岸这儿有280余家物流商贸企业,常年有约1.5万辆中蒙两国重型卡车活跃在这里,高峰时单日出入境车辆超2100辆次。您看窗外那条重卡车“长龙”,那些拉着煤炭、铜矿粉的“巨无霸”一辆接一辆,引擎声大得震耳朵。我们辖区4317平方公里内,路网复杂:190.4公里道路涵盖城镇道路、专用疏港公路、牧区坑坑洼洼的嘎查小道,还有省道干线。辖区内绝大多数的运输车辆为蒙古国的车辆,与蒙古国司乘人员沟通起来有语言等方面障碍。

记者:您和同事们平时都是怎么干活的?

斯日古楞:从国门到煤炭装卸核心区仅10公里,我每天至少巡查3个来回,风雨无阻,日均行程不低于60公里。煤粉细得像面粉,哪儿都能钻进去,新鞋上脚,鞋底平均一个半月就被砂石、煤渣磨穿,袜子更是一周就磨出洞。在口岸值守,最费的不是汽油,是鞋袜。我们坚持多走多看——事故往往发生在煤尘遮蔽视线的拐角、司机疲惫打盹的瞬间。我们多走一步,多排查一处,隐患就少一分,平安就多一分。

记者:辖区有4317平方公里,牧民住得特别散,近的隔几十里,远的上百里。这么大的地方,怎么让大家都把交通安全的道理记在心里呢?

斯日古楞:我是牧民的儿子,草原的根就在我心里,带着这份情去做事,牧民才把你当自家人。这些年,我开着巡逻车,差不多跑遍了837户牧民的定居点和蒙古包。冬天给他们送防滑链,讲雪天开车要注意啥;夏天提醒别疲劳驾驶、小心爆胎;过节就嘱咐别酒驾。记得有一年走访遇上沙尘暴,到一户牧民家时都半夜了,一位老额吉(蒙古语,意为老妈妈)端来热奶茶,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暖。为了群众更方便,我们建立了“警企联络微信群”,实时发布路况预警与安全提示,还牵头成立“蒙方驾驶人联络会”,大家定期聊聊,交通安全成为大家共同参与的事。

图片

斯日古楞向牧民群众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规。

记者:口岸学校的孩子都叫您“楞叔叔”。听说一开始条件不好,您是怎么坚持给孩子们上交通安全课的?

斯日古楞:口岸的基础设施不太好,但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不能等。甘其毛都的学校内很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奔波在运输线上。再忙,我也会挤时间和同事去学校。没有教具,我就用硬纸板画红绿灯,用白灰在操场画斑马线,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红灯停、绿灯行”。看着他们在“斑马线”上认真扮演行人、司机,笑声不断,所有疲惫都值了。孩子们喊我“楞叔叔”,是比任何奖章都珍贵的信任。有时候看着他们,会想起自己的女儿。她小时候总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爸爸答应带我去公园呢?有一次回家,看到她画了幅画:穿警服的小人拉着哭鼻子的小女孩,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爸爸带我去动物园”。

记者:作为这条繁忙通道的守护者,您最想对每天来往的中蒙司乘人员说点啥?

斯日古楞:千言万语就一句:平安是回家最近的路!中国、蒙古国的司机兄弟,你们一定要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开车仔细点,别超载、别超速、别疲劳驾驶。你们方向盘后,系着一个个家的幸福。守好口岸秩序,看着每位司机平平安安回家,回到父母妻儿身边——这就是我们口岸交警存在的意义,也是我能为两国群众办的最实在、最暖心的事。

图片

斯日古楞提醒驾驶人注意道路交通安全。

友谊

是口岸最畅通的“绿色通道”

记者:口岸九成的车来自蒙古国,司乘人员的语言和文化和咱们不一样,沟通起来肯定不容易。您觉得打开话匣子的“钥匙”是啥?

斯日古楞:“赛白奴(蒙古语,意为你好)!”这是我的开场白,也是始终坚持的态度。干了25年交警,在口岸待了15年,我知道,管好、服务好口岸的司乘人员,关键在沟通、理解和尊重。沟通没啥捷径,就是靠“走”、靠“说”、靠真心。每天在煤尘里喊着疏导交通的话,时间长了,两国司机都叫我“大嗓门”。

记者:您说和不少蒙古国司机成了好朋友,能讲讲印象最深的“跨国友情”吗?

斯日古楞:巴亚尔赛恒是蒙古国的司机,也是我最好的外国朋友之一。我们相识于一次棘手的纠纷:他排队通关时强行插队,引发大面积拥堵。现场因语言不通说不明白,他情绪也越来越激动。我赶到后,先用蒙古语稳定他的情绪,随后劝离围观人群,把他请到一旁,耐心解释口岸通行规则与中方的法规,强调公平有序对大家都好。他看着我满身煤灰与被风沙吹裂的脸,听着我嘶哑却诚恳的声音,慢慢冷静下来,最后主动握手认错。

图片

斯日古楞在口岸一线疏导交通。

真是不打不相识!后来接触多了,我发现他性格直爽热心。现在,他成了口岸的“编外力量”——蒙方兼职特邀交通安全劝导员。遇到拥堵或沟通不畅,他常主动协助疏导、解释,效果很好。这样的朋友还有很多。不少中国司机遇到与蒙方沟通困难的情况,会直接找我。看到两国司机相互理解、融洽相处甚至成为朋友,这份成就感多少钱都换不来。友谊,是口岸最畅通的“绿色通道”。

记者:处理涉及外籍人员的交通事故或纠纷时,您如何保证公正?

斯日古楞:我干了25年交警,调解纠纷、处理事故、办案子,经手过1000多起,到现在保持着“零有效投诉、零行政复议”成绩。有啥秘诀?就是心里那杆秤——法律的秤,良心的秤!

图片

斯日古楞在口岸一线对驾驶人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2016年有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蒙古国司机阿某与中国司机王某的车发生剐蹭,责任认定后,王某私下找到我,他说咱们都是中国人,希望我多关照关照自己人。我认真回应道,王师傅,这话不对。在中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自己人与外人之分!无论中国人还是蒙古国朋友,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偏袒一方,既是对另一方不公平,更是对法律的亵渎!最后,我严格按法律法规公正处理。后来,王某也理解了,反而更敬重我。

我常对队里的年轻人说,群众眼睛亮着呢,心里都有杆秤!办案、调解,公不公道,群众看得明明白白。要是咱执法没了准头,谁还信警察?谁还信法律?口岸的秩序和公平从哪儿来?

记者:口岸的煤尘带着焦油,听说您在打理执勤装备上琢磨出了些“土办法”,您是咋考虑的?

斯日古楞:口岸的煤尘含焦油,黏性强,普通洗衣粉无法洗净。夏天执勤一天,警服领口、袖口就黑得发亮。我试过多种方法后,偶然发现厨房的洗涤灵与白醋混合,效果真不错,现在全队都这么用。我常跟年轻队员说,穿戴必须整齐!在国门口岸,这身警服、咱们的一言一行,都不只是代表自己,是代表中国警察,背后是国家的脸面!

图片

斯日古楞提醒驾驶人注意道路交通安全。

荣誉不是让我歇脚

而是带领大家往前冲

记者:你们队里的年轻人多,离城镇远,业余生活单调。您是咋引导他们在艰苦环境里提高业务能力,把日子过得充实的?

斯日古楞:这儿除了风沙与车流,文娱设施确实少。年轻人以前下班后常聚在宿舍看电视、刷手机,时间长了容易精神空虚。戈壁滩可以缺水,但人的精神世界不能“缺钙”!要让牧民知法守法、司机敬畏规则,首先我们得是懂法的明白人、守法的排头兵。

工作之余,我结合口岸的真实案例组织大家讨论分析,以案说法:事故为啥会发生?适用哪条法律?处理的关键点在哪儿?与蒙方司机沟通,哪句蒙古语说得更得体?生活中,也分享些小经验,比如如何快速洗净有煤灰的警服、风沙天如何保护皮肤。慢慢地,队员们把学习讨论当成了习惯,比学赶超的氛围也浓厚了。业务能力提升了,处理问题更顺手了;精神充实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看着他们从青涩变得成熟,成为口岸可靠的新生力量,是我最欣慰的事。

记者:从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到“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一个接一个。这些对您和团队来说意味着啥?

斯日古楞:荣誉属于甘其毛都大队这个钢铁集体。没有战友们一起扛、一起拼,我一个人能做成啥?评上“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时,我就告诉自己:斯日古楞,这份荣誉不是让你歇脚,而是带领大家往前冲!

图片

2020年,斯日古楞当选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图为颁奖现场。

2020年,我同时获评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和“感动北疆·最美警察”,站在领奖台上,心里感触特别深。一个人好不算好,整个队伍都发光,才是口岸最美的风景。我盼着将来,甘其毛都大队能冒出更多让群众竖大拇指的“最美警察”。

记者:“甘其毛都”在蒙古语里是一棵树的意思。在您心里,这棵树象征着什么?

斯日古楞:在口岸生活工作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这儿的风声、煤尘、车流,还有每张熟悉或陌生的脸。我看着口岸从冷清变得热闹,看着一条条路在戈壁上伸展开来。对我来说,“甘其毛都”这棵树,是我用脚步量过、用生命守护的家。它的根,已经和我的血脉缠在一起了。我也深深扎根在这片我爱着的戈壁草原上,分不开了。我愿意做戈壁滩上的这棵树,和战友们一起,继续守着国门的平安,看着中蒙友谊长长久久。(唐建权 莫克 胡树祥)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