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戍边47年!内蒙古67岁阿姨竟是“神枪手”!
时间:2025-08-21 11:38来源:奔腾融媒责任编辑: 安羽

一位扎根戈壁47载、从青丝守护到白发的内蒙古阿姨,因其传奇的戍边生涯和“神枪手”硬核本领,再次引发全网关注与致敬!将青春与热血融入边关冷月,用忠诚与担当书写着“家在边境线,国在心尖上”的赤子情怀。她就是阿拉善“最美戍边人”——敖云其木格。

“神枪手”的炼成——守护边疆的铁娘子

“被我拿了这么多奖章,你们男人羞不羞?”

1986年的草原集训场上,28岁的敖云其木格攥着四枚闪闪发亮的奖章,笑着对队友“叫板”。25名队员中21个是汉子,4个是姑娘,可这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却成了最大赢家——除全员都有的“优秀民兵”奖章外,她独得3枚“民兵射击能手”奖章,成了驼兵游击队里最耀眼的“神枪手”。“奖章拿得最多的就是我,得了4个!”四十多年后提起这段往事,67岁的她语气里仍藏不住骄傲。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飒爽与坚韧,支撑着她在中蒙边境线上书写了47年的戍边传奇。

图片

(第一排左5,28岁的敖云其木格)

图片

(集训中敖云其木格获得的奖章)

扎根边疆:从青丝到白发的坚守

1978年,年仅20岁的敖云其木格主动申请加入额济纳旗民兵队伍,带着一家四口迁至距边境线仅16公里的伊布图嘎查,成为中蒙边境“4号点”护边员。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夏季地表温度超70℃,冬季最低气温达-42℃,沙尘暴更是家常便饭。

47年来,她每天骑着骆驼巡逻20余公里,雷打不动。戈壁滩上的每一道沙梁、每一处洼地都刻在她心里,巡边日志写满了厚厚几大本。在她管辖的边境线上,从未发生一起涉边事件,成为边防部队最信赖的“眼睛和耳朵”。正如她所说:“这里条件苦,但祖国的边境线总得有人守。”四十七年来,她管辖的边境线段从未发生一起涉边事件。当狂风卷起沙砾击打脸庞,当白毛风遮蔽前行的道路,敖云其木格总是不自觉挺直腰板——她知道,身后是祖国的疆土,是千万个温暖的家。

图片

军民同心:驯养军驼的45年

除了巡边,敖云其木格还有一个特殊身份——边防部队的“驯驼教练”。敖云其木格是祖家第三代养驼人,对骆驼的深情早已融入血脉。上世纪80年代,草原退化严重,阿拉善盟骆驼数量急剧下滑,周边牧民陆续背井离乡。而敖云其木格坚信“只要骆驼在,家乡就在。”2009年,她家的骆驼数量达到360峰,成为全国最大的养驼户。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骆驼就是边防战士和民兵在戈壁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从1978年至今,她无偿为部队驯养军驼45年,累计驯养骆驼超千峰。每年春秋季,她将部队的骆驼接到自家草场,像对待家人般精心训练:从耐饥渴的耐力训练,到复杂地形的行进技巧,再到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每一匹军驼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对此,她高兴地说:“看到自己的骆驼,能成为边防官兵的好帮手,感到特别骄傲。”在她的指导下,一峰峰军驼成为边防线上可靠的“沙漠之舟”,助力官兵完成巡逻任务。

图片

榜样力量:戍边精神代代相传

如今,67岁的敖云其木格已到古稀之年,但她的身影依然活跃在边境线上。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的子孙们接过了守护边疆的接力棒——儿子、儿媳成为新一代护边员,孙子们也学会了骑骆驼巡边。

2008年,阿拉善盟边防委员会将她家命名为“蒙古包哨所”。“虽然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牌匾,但在我的眼里,那是党和人民交给的一份荣誉和责任。”敖云其木格抚摸着哨所牌匾,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这座屹立在戈壁深处的哨所,不仅是迷途路人的灯塔,更是军民团结的象征。每逢节假日,边防战士都会来帮她剪驼毛、修围栏,她则用蒙古族传统美食款待“孩子们”,谱写着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

图片

从青丝到白发,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守护边疆的初心。敖云其木格用47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用平凡而伟大的事迹铸就了新时代的戍边丰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是无数像敖云其木格这样的普通人,用忠诚与奉献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向新时代的戍边英雄致敬!让我们传承这份精神,在各自岗位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家国答卷”。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