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一平台六聚焦”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吉林长春南关区法学会打造家门口的法治服务圈
时间:2025-08-01 14:33来源:吉林省长安网责任编辑: 李鸽

“以前遇到事儿只能自己瞎琢磨,没想到,在这儿花几分钟就能搞明白维权的门道儿。”不久前,在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法学会驻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咨询的市民王女士,手里攥着律师帮她整理的维权要点,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这名因公司拖欠加班费而焦虑多日的普通职工,此刻真切感受到了法治服务带来的安心。

这种安心,得益于南关区法学会创新提出的“一平台六聚焦”工作法。今年以来,南关区法学会在南关区委政法委的统筹指导下,立足基层治理实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强法律服务站这一平台,以“解民忧、促和谐、助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聚焦力量整合、法律服务、分析研判、矛盾化解、会校联动、精准普法六个方面,构建起了“一站式”法律服务矩阵,努力将法治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为法治南关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聚焦力量整合

打造法治服务“主阵地”

6月的一天上午,在南关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吉林遗嘱库的黄律师正在和驻点法官低声交流着一起遗产继承纠纷的调解思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则在一旁整理劳动仲裁案件的材料——这种跨部门协作的场景,在几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

“过去群众办事儿,得在多个单位之间来回跑,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该找哪个单位。”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整合了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人社、信访、住建、妇联和社会组织中山法援、吉林遗嘱库10家会员单位,由55位涵盖各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员常驻法律服务站,让群众只来一次就能进对门、找对人。”

南关区法学会借助“职能整合+机制融合”的聚合效应,在南关区综治中心设立了会员之家、法学实践基地、南法专家工作室、南检专家工作室等多个功能区域,打造出了功能完备、协同高效的法治服务综合体。同时,将这一特色模式向全区辐射延伸,在各街道(乡镇)综治中心都建立了法律服务站,在南关区北部桃源街道和南部幸福乡打造了精品法律服务站,并建立了南关区法学会驻长春城投网约车服务中心法律服务站,积极服务新业态。

与此同时,南关区法学会充分发挥“人才智库”的优势,与各会员单位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法律问题,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各街道(乡镇)法律服务站,采取律师坐班与随叫随到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免费法律咨询,同步开展普法宣传、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全面提升了全区的法治服务效能。

聚焦服务优化

打造群众诉求“直通车”

“您好,这里是南关区法律服务热线81907999,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某日9时,值班律师的声音从区综治中心四楼的热线接听室传出。电话那头,某商铺负责人赵先生正因分销商拖欠货款急得团团转。

“先生您别急,您把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对方拖欠的金额和沟通情况跟我说一下……”值班律师一边安抚赵先生的情绪,一边在系统里详细记录纠纷要素,探究解决办法。很快,律师就把整理好的立案材料清单和证据保存要点告知了赵先生。

“真没想到打个电话就搞定了!”赵先生难掩惊喜,“以前听说找律师咨询要花不少钱,在你们这儿咨询,不仅免费,还讲得这么清楚!”

高效的服务背后,是南关区法学会热线服务“前端接待记录、后台专业支撑、末端综合研判”的闭环工作模式高效运转的结果。

负责热线管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法律服务热线运行平台:“按照热线服务高效化的原则,律师要第一时间接听来电,同步梳理咨询情况、洞察潜在风险、提供化解方案。我们还会组织律师定期对全区的矛盾类型、风险趋势等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研判,为社会治理工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南关区综治中心一楼的法律服务窗口,接待服务同样便捷高效:王律师正帮一对夫妻填写婚姻家庭纠纷登记表,表格上清晰地列出了咨询者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事件概况等标准化条目。“有些办事群众情绪激动,说不清具体诉求。”王律师解释道,“我们本着窗口接待精细化的原则,设计了登记表,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引导他们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提升群众对法治服务的满意度。”

据悉,截至今年7月7日,驻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已接待912人次。其中,窗口接待562人次、服务热线解答350人次。从咨询内容来看,劳动争议378人次,占比41%,成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婚姻家庭103人次、邻里纠纷57人次、经济纠纷127人次、侵权类责任纠纷121人次、其他纠纷126人次。这些数据为法律服务站精准把握群众的法律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分析研判

打造风险防控“智慧脑”

南关区法学会立足法律服务热线运营平台,创新推出了“三步诊疗法”,即精准分类,明晰数据;分析数据,洞察风险;制定方案,化解风险。同时,定期对全区的矛盾纠纷类型、热点问题、风险趋势等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研判,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第一步,整合平台咨询信息,定位所属领域,建立劳动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事纠纷、经济纠纷、房产物业纠纷、其他纠纷六类法律领域动态台账,提炼规律特征;第二步,运用汇总数据分析工具,实行“周统计、月汇总、季研判”,找出纠纷特点及趋势共性问题,梳理热点、难点和潜在风险,上报区综治中心并提供数据支持;第三步,依据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问题,对高风险等案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各方快速解决。同时,主动与相关行管部门研究,提供建议,助其补齐监管短板。

“三步诊疗法”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

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调出劳动纠纷的分析报告,“你看,这是近3个月的数据,拖欠工资、工伤赔偿这两类问题反复出现,特别是每到月末,咨询量就会明显上升,这说明部分企业存在工资支付不规范的问题。”

发现问题只是开端,关键在于切实解决问题。当分析数据显示劳动争议咨询占比达到43.6%时,南关区法学会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我们马上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的劳动仲裁部门沟通,一起围绕焦点问题,从行政和法律两个角度形成了十大问题解答参考提纲,既让律师解答问题更专业,也督促行政部门堵塞了监管漏洞。”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矛盾化解

打造解决纠纷“先锋队”

为了让矛盾化解更高效,南关区法学会组建了一支由政法单位法律精英和律所、院校推荐的法学、法律工作者组成的咨询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法律咨询专家团队以“第三方”视角,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已主动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件。特别是在参与处理某大众浴池140余人的会员卡退赔群体性矛盾纠纷、某集团涉及某某街道(乡镇)水库冰面使用范围的行政合同纠纷、四兄弟姐妹财产继承家庭矛盾纠纷等重点复杂矛盾纠纷中,南关区法学会组织法律咨询专家团队与区综治中心各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通过“法律释明+协商调解+司法引导”的方式,为化解矛盾纠纷“把脉支招”,共同分析研判,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意见,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聚焦会校联动

打造法治人才“孵化器”

“第一次参与庭审时,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现在已经能独立起草简单的法律文书了。”长春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小周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她整理的卷宗。在区综治中心法学会法律服务站实习的两个月里,她参与了5次庭审,整理了10多本卷宗,还协助律师接待了多名咨询者。

小周的成长,和南关区法学会与高校开展的合作共建是分不开的。

“我们秉承‘会校携手、共育英才、繁荣法学、服务实践’的理念,积极与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共建活动,打造了法学实践基地。”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说。

自今年4月16日与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在区法学会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学生到区法院驻综治中心审判执行团队和区人社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全方位参与立案受理、案件调解、案例研讨、文书起草、卷宗整理、庭审等实务性工作,让学生们了解基层司法单位运行的真实情况,直面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难题,在一线积累宝贵的法律实务经验。在区法学会的组织下,区法院和区人社局还向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赠送了典型案例,供学校师生研究学习。

截至目前,已有7批60名优秀的法学专业学生到区综治中心实习,先后参与各类庭审34次、案例研讨13次、案件调解3次、文书起草11份、卷宗整理110本。

这种“双向赋能”的合作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法律实务经验,提升了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为法律服务站注入了新动力,为法治南关建设储备了充足的人才力量。

聚焦精准普法

打造法治信仰“播种机”

“听了律师的讲解我才知道,原来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问题。”刚刚参加完南关区法学会组织的“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的居民张阿姨说,“比如楼上漏水该找谁赔,宠物伤人主人要负什么责任,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事儿——律师讲得明明白白。”

南关区法学会将普法宣传作为重要职责,立足基层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常态化、精准化、创新化的普法活动,用心、用情、用力把法治为民服务落到实处,努力培育全社会的法治信仰。

南关区法学会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站的资源优势,结合省、市“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安排,开展了常态化普法活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组织公检法司、律所、社会组织等会员单位和法律咨询专家,深入街道(乡镇)、社区(村)、商超、校园、商务楼宇、行政机关等场所,采取普法讲座、现场咨询、模拟法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全民普法宣传活动。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50余场,发放宣传单、宣传品4000余份,受益群众6000余人。

南关区法学会坚持“需求导向”,根据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定制化开展普法活动。面对社区居民,法律服务站组织了“法律进社区”活动,围绕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常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现场咨询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对于企业经营者,法律服务站举办了“企业法治体检”活动,重点讲解劳动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这种“精准滴灌”的普法方式,提高了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传统的普法方式,南关区法学会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创新开展普法工作,增强普法工作实效。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以案释法”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法律热点;创建了抖音“普法政能量”专栏,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邀请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参与市委政法委与长春新闻综合广播联合主办的《889新说法》栏目,通过翔实的案例和专业的讲解,通过电波助力南关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开设了“线上普法课堂”,邀请专家在线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疑问。这些创新形式让普法宣传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扩大了普法宣传的覆盖面。

“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促使群众的法治意识持续提升。”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表示,“以前来咨询的群众总说‘我就想讨个说法’,现在更多人会问‘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我该走什么程序’,这说明大家越来越相信法律、依靠法律了。”

站位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南关区法学会将继续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法治实践中奋发作为,织密法律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效,传递法治温度,努力推动法学会工作在新时期、新阶段取得新发展,为推动南关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法学智慧和法治力量。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