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越来越好,每年远道而来的候鸟也越来越多。每年迁徙季,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在崇明东滩湿地停歇,构成壮观的生态画卷。然而,这些“空中来客”在觅食过程中频繁光顾周边农田、鱼塘,导致农户损失惨重;农户架设的防鸟网又误伤鸟类,形成“保护与生计”的困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一场关于“如何让候鸟安全迁徙、农户安心生产”的公益诉讼案件听证会在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检察院举行。
崇明东滩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关键节点。然而,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觅食时,常将周边农田、鱼塘当作“免费食堂”,导致农户损失惨重。为减少损失,农户自发架设防鸟网,但因缺乏科学规范,网线密度过高、材质粗糙,误伤国家保护的野生鸟类。2024年9月,检察机关调查发现,某水产合作社的防鸟网上悬挂多只野生鸟类尸体,凸显治理的紧迫性。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在保护地使用捕猎工具,但“防鸟网”未被列入禁用名录,监管存在空白。农户坦言:“我们不愿伤害鸟类,但若颗粒无收,生计何以为继?”
面对这一难题,崇明区检察院率先行动。2025年2月,该院联合多方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标准+执法+补偿”系统治理方案,并委托专家起草全国首个《农业生产防鸟网线生产标准和使用规范》,明确网线材质、间距、高度等技术参数,确保既能防护作物又不伤鸟。同年3月,检察机关召开听证会,展示鸟类受困影像,引发各界共识。
“视频中看到鸟类被网线缠绕误伤,我很痛心。成群结队的候鸟把农田当成‘天然食堂’,农户收成就减少了。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民生利益,推动相关标准规范落地是当务之急。”会上,听证员发出感慨,建议“探索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企业代表呼吁“推广鸟类致害保险”。会后,检察机关向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要求依法履行野生动物保护和农业生产管理职责,对本区农业生产中使用防鸟网线造成鸟类伤害的情况加强监管。与此同时,兼顾公共利益和农户利益,检察机关将积极推动相关部门探索实施区域野生鸟类致害补偿政策,以及科学合理的防鸟网线生产标准和使用规范出台。此外,崇明区探索数字化监管,利用技术监测防鸟网使用情况,并对合规农户给予积分奖励,引导主动参与保护。
4月,上海市第44届爱鸟周在崇明举行,爱鸟不仅是“一周”的行动,更是全民的责任。正如崇明区检察院检察长潘春伟所言:候鸟迁徙跨越国界,保护候鸟、守护候鸟重要迁徙通道安全,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存续,更是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展现大国生态担当的必然要求。但保护候鸟绝非是以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人民群众对农业生产的合理诉求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同样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从公益诉讼到标准制定,从补偿机制到科技赋能,期待通过法治化和科学化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赢,使得“万鸟翔集”与“稻谷满仓”的共生图景成为崇明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