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预防案案有质效、接收受理时时有渠道、分流办理事事有回音、矛盾化解桩桩有措施、为民解难件件有温度”——这套由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首创的“五有”工作法,如今已成为上海检察机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它从群众关切处破题,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检察方案。
破局改造难题让“无障碍”更有爱
“杨浦区图书馆是我心中的知识圣殿,但每次艰难的出行经历都让我望而却步。那高高的台阶、沉重的门扉,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这里不属于你’。”一封来自轮椅使用者李女士的信,带着些许无奈,更充满着期盼,经由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躺在了检察官的案头。
这不仅是一条建议,更是沉甸甸的信任。
“时时有渠道”,就是要让民声落地有声。依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63条的相关规定,这条线索迅速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的履职起点。
然而摆在面前的是一道难题:杨浦区图书馆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任何“伤筋动骨”的改造都可能触及保护红线。如何在守护城市文脉与打通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桩桩有措施”绝不是一句空话。检察官们迅速行动起来,牵头组建了一个特殊的“联合调查组”,通过现场勘查、谨慎评估,一份“问题清单”很快浮出水面:主要出入口缺失无障碍通道、无障碍阅览区域设置不规范、无障碍预约服务制度空白……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具体的解决方案。
转机发生于“人民建议专题圆桌会”上。“案案有质效”在此刻化为一条条凝聚民智的具体建议:“无障碍阅览区是否可以增设手语实时翻译APP?”“要增加低位书架、低位饮水机,并划定轮椅停留区。”在公开透明的协商中,解决方案终于出炉,改造时限也得以明确。
三个月后,杨浦区图书馆的无障碍设施焕然一新。李女士再次来到图书馆,惊喜与感动溢于言表。“现在,我可以真正走进来了。”她的微笑,是对“件件有温度”最生动的诠释。
破解“忧薪事”让劳动者更安心
“A公司拖欠我们工资,我们多次索要无果……”2023年3月,劳动者朱先生和工友们走进杨浦区检察院,声音里满是疲惫与无助。
原来,包工头刘某甲在工地负责管理来沪务工人员并编制工资支付表,A公司则一直按照工程进度足额拨付工资款项。刘某甲利用管理之便,在工资表中混入家属名字虚报工时,套取了本应发给来沪务工人员的工资。当窟窿越来越大,事情即将败露时,刘某甲伙同刘某乙通过少报来沪务工人员工时的方式压缩成本,促使A公司与其结算工程款,随后逃之夭夭,致使30名来沪务工人员的20余万元血汗钱没了着落。
“保障工资及时发放,关系广大务工人员家庭生计。”杨浦区检察院深知此事刻不容缓。依据与区法院、人社局会签的《关于共同推进拖欠劳动者薪酬类案件实质性化解工作的备忘录》,检察院迅速启动与区人社局召开联席会议,引导其固定证据,并将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为案件侦破奠定了基础。
办案期间,检察官的手机成了“热线”。“我们都做好来回跑的准备了,没想到检察院一直在跟我们沟通。”当事人朱师傅感慨道。无论是电话里的耐心解答,还是面对面的坦诚交流,“事事有回音”的承诺,像一颗定心丸,安抚了工友们焦灼的心。
为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经检察机关多方协调,A公司展现出负责任的态度,同意先行垫付全部被拖欠工资。此后,检察官又对犯罪嫌疑人展开耐心的释法说理,最终促使其家属向企业全额退赔。
案件办理完毕,但工作并未就此结束。治罪与治理并重,杨浦区检察院向A公司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堵塞管理漏洞。同时,检察机关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随后又开展行刑反向衔接,针对刘某乙的行为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意见书》,建议对其作出相应处理,形成行刑衔接闭环。正是检察官们“向前一步,再做一些”的态度,确保“案案有质效”。
守护“夕阳红”让养老更安宁
2024年,杨浦区一家养老院内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案件:一名92岁的老人持水果刀将同住人刺伤。双方因赔偿金额达不成一致,受害人家属悲愤交加,坚决要求追究对方刑事责任。
依托入驻街道综治中心的“枫行远杨”检察官联络点,杨浦区检察院在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前就已提前掌握情况,做到了“接收受理时时有渠道”。
经鉴定,伤害同住人的严某某虽年过九旬,但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和受审能力,而其行为确已涉嫌故意伤害罪。然而,“一诉了之”真的是最好的结果吗?
在公安侦查阶段,司法所、派出所、律所曾“三所联动”试图促成赔偿协议的达成,但因金额远远无法覆盖受害人的医药费,其家属迟迟没有接受赔偿方案。承办检察官们研讨案件时表示:“我们要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更妥善的解决办法,既要维护公平正义,也要考虑到两位老人的特殊情况。”
为真正做到案件办理“件件有温度”,检察机关启动“检调对接”程序,委托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再次进行调解。检察官联合调解员,一次次上门听两家人“倒苦水”。“拉家常”式的释法说理,渐渐融化了心中的坚冰。最终,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合意。
案结事了,但检察官的脚步没有停歇。他们将听证会“搬”到了养老院,以“个案办理-类案分析-系统治理”为导向,深挖案件背后暴露出的养老机构管理问题。
随后,杨浦区检察院向民政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并与之会签《关于加强养老机构安全监管协作机制的意见》,创新建立“检察监督+行政监督”双轨治理模式,将个案解决的“点上成效”扩展为行业规范的“面上成果”,用司法力量为“夕阳红”筑起一道坚实而温暖的屏障。
从“典型引领”到“体系构建”检察为民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持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检察信访工作法治化一体推进,“五有”工作法也在全市开花结果,形成了“枫行远杨”“青心枫桥”“东枫纾心”“嘉言懿行”“检惠闵申”“静心听”“贤心申”“松和”“心桥”等一大批检察服务品牌。
“五有”工作法立足检察职能,构建了一条从预防到化解、从效率到温度的治理链条。通过“五有”工作法的系统运用,检察机关不仅能快速化解矛盾纠纷,更能推动行业治理模式的创新。
上海检察机关始终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检察信访工作法治化一体推进,加强探索“枫桥经验”检察版,形成了一批探索创新的制度成果,系统构建起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体系。目前,全市检察机关深度参与地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17家基层院全部完成综治中心入驻工作,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关口前移,借力借势把“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