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马上开渔了,制冰厂已经恢复生产运营了吧?”开渔节前夕,记者跟随浙江象山法院法官一行深入渔村,就一起制冰厂租赁案件执行和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回访。
图为象山县石浦渔港开渔盛况
马旭东,象山县人民法院石浦人民法庭庭长,“90后”法官敢于挑大梁。他常年扎根渔区、深入港口,深知渔民的脾性,更了解渔民的急难愁盼。
见到马旭东一行来访,正在码头忙碌的东门渔村村副主任任建奇赶紧迎上来,紧握住法官的手:“现在制冰厂已开足马力全面运转,你看,现在渔船出海前都要提前预约排队充冰,为开渔做好准备!”
石浦渔港,坐落于浙江省象山县,是国家级中心渔港。东门渔村是石浦一带的大村,男人出海,女人持家,制冰厂是渔获储存的关键。
开渔前,东门渔村渔嫂们正赶工编织渔网
万象山海,渔开天下。开渔,不仅意味着渔业生产的重启,更是一场人与海洋的庄严约定。码头旁,渔嫂们手里的网梭飞舞不停,分秒必争地赶工编织渔网。
任建奇站在码头输冰机下,指向东门渔村面前这片海域,码头多,自然停靠的渔船也多。为迎接开渔节,彩旗飘扬的渔船齐刷刷地停靠在岸,制冰厂连轴运转,机械化输冰机“吭哧吭哧”将冰砖输送到渔船上。“多亏在法院的协调下达成了执行和解,要是再拖一下,就会耽搁开渔了。”
案涉制冰厂输冰机
经了解,早在2023年村里集体制冰厂因设备老旧、噪声过大,被周边居民投诉,不得不停用整改。制冰厂场地设备属于村集体所有,与承租企业的原租赁合同履行中,因设备问题影响日常运营,村集体于2024年1月被判决需退还给承租企业剩余租金并承担违约金,总计216万余元。
要知道,制冰厂是东门渔村村集体主要经济收益来源,是关系渔村家家户户实际利益的关键。承租企业的胜诉权益无法保障,村集体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有法庭干警回忆说:“那段时间,村主任眉头拧成了疙瘩,渔民聚在码头,聊的不再是渔情风向,而是这笔突然冒出来的债。”
起初,村里用于日常开支的集体账户被冻结了,导致村里正常支出、结算成了难题。“后来,虽经协商账户暂时解冻,资金恢复流转,但真正的矛盾还没解决——之前首次谈判提出的方案,是打算把村集体制冰厂重新招标出租,用新的租金抵掉之前欠的租金。可没想到,连续两次招标都流拍了,没人接手。申请人一分钱也没拿到,只好向法院申请再次冻结村集体账户。”石浦法庭执行干警阮昱翔接续介绍,制冰厂一停,还一度陷入暂无他人接手而闲置的境地。
渔民曾坦言:“大家不是不愿赔,是实在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更何况马上开渔了,心里揣着事,怎么敢放心出海?”
2025年8月各方协商确定和解协议内容及拟定新租赁合同
面对僵局,法庭没有简单“劝和解”,而是主动站出来寻求破局,实地蹲点、查找根源,做足“打持久战”的准备。村集体还请来设备专家现场“诊脉”,联合环保部门检测噪声。
“沟通工作肯定是少不了的。”石浦法庭反复协调镇政府召集当地村民沟通情况,多次将村集体和承租企业双方当事人、镇政府代表和制冰协会代表请到一起,商量制冰厂“重生路”。
记者观察到,东门渔村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沿海渔村距离码头的位置十分靠近,渔民几乎不出50米就能从自家登船。一众制冰厂就搭建在渔村村居之间,几乎每个码头都有输冰机。高高架起的输冰机直接将冰砖从制冰厂输送到渔船上。
开渔前的制冰厂最为繁忙,有时凌晨就开始运转。据了解,为尽量减少噪声影响,村集体前后共投入近130万元用于制冰设备的更新改造。
开渔前,案涉制冰厂重新营业中
谈及涉案制冰厂承租企业的责任担当意识,马旭东不禁点头评价道:“其实,这家企业还是有担当的,最后表示愿意继续承租,让村里分期用租金抵债。”
整个执行过程持续近一年。“执行过程我全程参与,大大小小的协调会,就参加了七八次。”阮昱翔回忆道。
为全力保障开渔节,各方终于在2025年8月11日达成一致:一方面,督促村集体对制冰设备进行修缮整改满足运营条件;另一方面,适当降低租金,制冰厂承租企业同意以后以续租金抵扣债务的方式与村集体重新签订了租赁协议。
这个方案不仅缓解了制冰厂承租企业的压力,也保住了渔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
“开渔前,这家制冰厂耽误了点时间,好多生意提前被抢走了。他们重新开业后正努力招揽生意,也算是熬过来了。”现如今,闲置的制冰厂被重新盘活,既方便了渔民作出海准备,又帮渔村村集体渡过了“负债”难关。石浦法庭做的说的都不少,马旭东讲到此也是长舒一口气。
象山县人民法院石浦人民法庭庭长马旭东(中间)、执行干警阮昱翔(左一)与东门渔村村副主任任建奇(右一)了解制冰厂租赁案件执行和解协议的履行情况
码头上,众人抬头望,高高架起的输冰机正常运转着,任建奇言语间溢出的感谢之意,化成他脸上阴霾褪去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