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泰安市岱岳区居民王某因旧村改造中的房屋评估与房款结算问题,面临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补交压力,生活陷入困境,找到区综治中心求助。面对这一难题,岱岳区法学会依托综治中心“全科会诊”平台,迅速启动联动机制,选派熟悉房改政策的法学专家,联合区法院法官、区信访局工作人员、镇村干部及“五老”调解员,组成“专家会诊团”。经过多轮协商,在政策框架内,以分期支付等方式优化权利义务解决方案,圆满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有效化解了一起潜在矛盾纠纷,推动旧村改造顺利进行。这一案例,正是泰安市法学会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泰安聚焦营商环境、民生保障、产业发展、涉外法治、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法敢当”法治品牌建设,以法治实践新成效助推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强市建设筑牢法治根基、凝聚法治力量。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法学会深度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为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泰安高标准推进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在全市6个县(市、区)、88个乡镇(街道)建成102个基层服务站点,实现进驻综治中心全覆盖。
今年以来,已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进校园”“法治大集”等活动1600余场,惠及群众超40万人次。同时,组建由退休法官、检察官等组成的“乡贤调解队”,成功化解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等基层矛盾17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紧扣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着力构建全链条法治服务体系。泰安出台《全市政法机关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工作措施》36条,推动形成市县一体、部门协同、响应迅速的工作格局。创新建立“一员一点一码一平台”联动机制:选派52名政法骨干担任“政法服务专员”,精准对接13条重点产业链,实行“企业吹哨、政法报到”;在153家重点企业和“种子”上市企业设立护航直通联系点,逐步延伸至88个乡镇(街道),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米”;研发“政法护航二维码”,嵌入智能问卷功能,实现企业诉求“码上提、马上办”;依托市委政法委搭建市县贯通的“接诉即办”服务平台,实现受理、分流、督办、反馈闭环运行,确保企业关切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以学术研究为支点,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阐释和转化应用。当地连续举办“泰山法治论坛”,围绕法治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研讨,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地域性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法学界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泰安高度重视推动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由市法学会联合市委党校组建专家课题组,围绕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调研,形成高质量研究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台《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法治化专项治理办法》40条措施。持续办好《法治泰安》,已编辑出版39期,刊发文章2000余篇,全面展示全市法学理论创新与法治实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