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河南公安机关践行2025年爱民承诺6项措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时间:2025-08-13 19:10来源:河南法治报责任编辑: 陈言

线上“全程网办”线下“就近办”

河南公安机关践行2025年爱民承诺6项措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市民不出家门在手机上就办理了身份证补领业务;在警务室不到一分钟就办理了居住证延期业务;在出入境办证大厅的自助设备上一两分钟就办结了签注业务;在车管所办理机动车转让登记更加省时、高效、便捷……一场静悄悄的流程革命正发生在河南省公安便民利民服务航线上。

今年年初,河南省公安厅积极践行爱民承诺,推出《河南公安机关2025年便民利民服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6条内容分别为:居民身份证丢失补领、损坏换领“全程网办”;户籍类证明开具“全程网办”;警务室提供“就近办”服务;压缩机动车电子档案办理时限;提供出入境证件“就近办”服务;压缩有关出入境证件办理时限。

措施实施半年来,这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已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居民身份证“全程网办”突破2.6万件,警务室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45万次,车管所制作机动车电子化转籍档案41万份……

户政业务开启云端革命

7月29日13时,郑州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明湖派出所户籍室内,赵某递上材料:“警官,我需要把户口从金水区转过来。”户籍民警张玉红快速翻阅后微笑回应:“材料齐全,填好这份申请书,马上就能在窗口办理。”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赵某的户口迁移已顺利完成。

明湖派出所的户籍室设在明湖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有两个服务窗口以及4台自助办理机器,日常有两名民警和3名辅警在岗服务。记者来到这里时,现场只有3名群众,他们正在辅警的引导下使用自助拍照机拍证件照。“你不要看现场静悄悄的,其实我们所的业务量在全市是排在前五的。”张玉红介绍,明湖辖区常住人口超9万,工厂、国企林立,流动人口众多。然而,面对户政业务量大的现实情况,赵某仍能感受到快捷并非偶然。因为在传统户籍迁移、身份证换证等业务持续办理的同时,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全省推开——居民身份证丢失补领、损坏换领,以及开具户籍类证明均可“全程网办”。这也是措施的第一条、第二条内容。

省公安厅治安总队相关负责人说,只要满足“5年内省内窗口办过证”“年满16周岁”“指纹正常”3项条件,即可登录河南公安“互联网+政务服务”“警民通”等平台线上办理,无须再跑派出所办理。在经开区居住的小陈对此深有体会。7月初身份证不慎丢失后,他通过手机申请补领,“原以为要请假回老家,没想到20多天就收到了新证。‘全程网办’省去了路途奔波,是真正的便民。”

该负责人表示,我省公安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前期实现多项业务“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异地可办”基础上,今年又推出“全程网办”新举措。

数据印证着改革成效:2025年1月1日新功能上线以来,我省公安机关已办理居民身份证“全程网办”业务2.6万余件,开具各类户籍证明4450张。从办事窗口到云端服务,从纸质证明到电子证件,从“群众跑腿”到“数据代跑”……户政服务的网络升级,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便捷真正沉淀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底色。

警务室提供“一站式”服务

7月29日10时,新郑市龙湖镇锦艺城小区的黄女士领着女儿走进新郑市公安局龙湖派出所马玉璞警务室。镜头前,民警仔细调整女孩额前的碎发:“头稍向左转,好!”随着快门轻响,一张符合要求的证件照瞬间生成。“之前办居住证就特别快,今天换身份证也这么方便。”黄女士说着带女儿到等候区休息。信息已实时传往派出所审核,最快15天后新证件将送达她们手中。

话音未落,辖区居民侯女士匆匆进门办理居住证延期业务。辅警史耀鹏核验材料后利落告知:“材料齐全,周四直接来取。”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警务室台账显示,2024年以来已办理居住证超6000件,其中近半数通过线上完成。

措施的第三条内容为:“警务室提供‘就近办’服务。”这项措施旨在推动全省公安派出所警务室为群众提供多种民生服务事项,将警务室打造成群众身边的“一站式”办事、咨询服务机构。

马玉璞警务室正是一间设备相对齐全,具备高频治安户政、出入境、交管业务“就近办”能力且能提供“一站式”办事、咨询服务的警务室。

作为措施第三条的落地样本,这里可直接办理7类高频治安户政业务:新生儿入户登记,换补领居民户口簿,死亡人员户口注销,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居住证办理、签注、补换领,无犯罪记录证明开具,居民身份证补换领。

民警马玉璞望着等候区的几位群众向记者介绍:“因离得近,所以附近的居民、商户、老年人和操作手机困难的群众都喜欢来这儿办业务。”警务室可以提供政策咨询、网办指导等延伸服务,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多样事”。

据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省警务室共为群众办理高频公安政务服务业务14万次,完成捎代办服务5.2万次,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网上办服务45万次。

从户籍室到警务室,从“全程网办”到“就近办”,服务模式的多元变革正消解着群众的奔波之苦。当5.2万次代办跑腿化作民生温度的具体刻度,当侯女士掩嘴笑着感慨“回家路过的工夫就把事办了”,这或许正是将警务室打造成集咨询、宣传、服务、便民于一体的群众身边“一站式”办事、咨询服务机构的最佳注脚。

出入境流程再造“三重奏”

7月31日10时,郑州市公安局出入境接待大厅内凉风轻送。刘某拿着即将过期的证件走到引导台前询问:“同志,我的护照和港澳通行证还有一个月就到期了……”辅警唐冬冬引导其到右侧:“请先取号,再到人工区拍照。”

“虽是暑期办证高峰期,但现场并没有排长队现象。因为自助机最快一两分钟就能办结业务,而首次办证最慢半小时也可以办理完毕。还有很多群众‘全程网办’,根本不需要来这里。所以我们办证的效率还是很高的。”郑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民警冯文竹向记者介绍。

今年以来,郑州市全市已办理出入境证件超42万件。总办理量很大,窗口却始终从容,冯文竹边打开手机边向记者展示,秘密在于大多数业务已通过“移民局12367”App提前分流,“一部分业务可以‘全程网办’,还有一部分人网上预约后再来,能节省很多时间”。

措施的第五条“提供出入境证件‘就近办’服务”、第六条“压缩有关出入境证件办理时限”正在此生动演绎:

——境外证件遗失核查从5日压缩至3日;

——赴台商务签注办理由7日缩短为3日;

——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签发缩短至10日。

“这些措施,我们都已落实到位。”冯文竹举例说明,“比如为落实‘赴台商务签注办理时限’,我们设立了‘涉企服务专窗’和‘涉企联络官’。一些企业如有多人一起出差赴台的情况,我们的涉企联络官会早早和他们对接,提前安排好时间在涉企服务专窗办理,效率更高。”

便民利民服务措施高效运转的背后是流程再造的“三重奏”。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总队相关负责人揭示高效背后的改革:

1.流程再造

商务签注推行“一次性”告知清单和绿色通道服务,境外遗失证件建立跨部门协作核查机制。

2.资源重组

业务大练兵提高工作能力,弹性工作制提升工作效率。

3.科技赋能

试点国家移民管理局核查系统,与驻外使领馆加强联系对接。

相关负责人还特别强调,新政聚焦紧急需求,“核查时限压缩至3日是为缩短同胞滞留境外时间,若遇紧急情况,请务必向我驻外使领馆说明情况或拨打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服务平台电话12367与我们取得联系,公安机关还可以将核查时间压缩至24小时”。

时间的压缩和跨越,丈量着便民惠企的深度。在出入境大厅的键盘敲击声与证件打印声中,一场关于效率与温度的变革,正随着红色印章的起落悄然落地。

车管所上演“24小时攻坚战”

措施不仅体现在户政业务上,还体现在交管业务上。

近日,刚刚陪朋友办理完二手车交易的宋某惊讶地发现,机动车电子档案办理时间变快了,“去年我办理的时候是两个工作日才能办好,现在上午提交下午就办好了”。

从两天变成一天的秘密就藏在措施第四条里:压缩机动车电子档案办理时限。即群众办理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和摩托车二手车异地交易申请转让登记,或者车辆转籍的,本省车籍地车辆管理所自接到相关业务系统通知起,将制作上传车辆电子档案资料时限缩短至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减少群众等待时间,方便群众办理二手车异地交易、车辆转籍。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保有机动车27834773辆,居全国第四名,其中,小型、微型载客汽车20468748辆,摩托车1413385辆。近两年,随着国家“两新”政策的全面实施,二手车交易、车辆转籍业务越来越多,机动车电子档案制作业务量越来越大。2024年,全省共制作机动车电子化转籍档案62.5万笔,其中二手车转让电子档案56.5万笔、车辆迁出电子档案5.9万笔。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办理二手车异地交易的业务会越来越多。我省公安交管部门以小切口、具体化、可量化的措施,减少群众等待时间,从原来规定的两个工作日压缩到一个工作日。那么,完成这样的承诺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这就像一场24小时攻坚战。”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24小时攻坚战”的两个关键点分别为“随时查询”和“多人协调”。在没有实施新措施时,车管所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情况,适时查询系统制作上传电子档案通知。政策实施后,车管所工作人员需要经常性、随时查询通知信息,随时制作上传电子档案,以确保兑现“一日办结”承诺。遇到一些老、旧车辆和转让次数多的车辆,则需要车管所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核查人员、电子档案制作人员以及业务骨干等协同完成。

24小时时限的承诺,既需技术赋能,又需人力托举。人们也许感受不到车管所档案室里的核查速度,却能通过电子档案流转的加速度,感受到持续被刷新的便民利民的幸福刻度。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