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从31天到12天!贵州三都法院 “三步解纷法”,为少数民族老乡省下130万公里路
时间:2025-11-06 11:05来源:黔南长安网责任编辑: 李鸽

都柳江上游,月亮山腹地,坐落着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县幅员2400平方公里,下辖6镇2街道、105个村(社区),40万群众在此聚居生活,其中水族人口占比达67%,少数民族人口整体占比97.4%,是名副其实的多民族聚居区。然而,受制于深居山区的地理区位、散落分布的村寨格局,加之全县约3.4万务工人员常年集中在江苏常州、浙江安吉等地,“异地诉讼难、维权成本高”成为长期困扰当地群众的突出治理难题,也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堵点。

对群众急难愁盼,三都人民法院立足县情实际,传承多年深耕细作的家事审判经验,创新推出“云端联调、跨省建站、上门调解”三步解纷法,搭建起覆盖县内县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异地解纷平台。这一举措打破地域壁垒,让司法服务跨越山海,将公平正义送到群众身边,以法治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注入动能。


法官上门调解纠纷

“互联网+”云法庭:异地矛盾“一站解”

“真没想到不用回三都,在外地就能把工程款的事解决了,省了路费还不耽误工作!”近日,远在外地的韦某某通过微信调解群拿到调解协议后,特意给三都县法院立案庭法官发去感谢信息。​

此前,韦某某因重庆某建筑公司拖欠工程款想诉讼维权,却因身处外地无法现场提交立案材料。“我想起诉要回工程款,但人在外地没法到场,来回跑立案、开庭还要花不少钱,这可怎么办?”电话里,他满是焦虑。​

了解情况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当事人交通不便,当即决定采用线上调解模式。法官添加双方微信建立专属调解群,组织在线核对工程账目。经过近三小时沟通,双方确认欠付工程款38.7万元,重庆某建筑公司同意三个月内分期付清。一场跨省纠纷,通过“云端”圆满化解。​

这起案件的高效解决,是三都县法院“互联网+”云法庭建设的生动缩影。为从根本上减轻群众诉累,法院主动将“调解”端口前移,整合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微信视频等多元技术手段,精心打造集立案审查、诉前调解、开庭审理、文书送达于一体的“一站式”云解纷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

针对无法现场办理诉讼事务的群众,平台提供“零跑腿”服务:当事人线上提交立案材料,法院审查通过并经其同意后,第一时间委派驻院调解员线上调解;调解成功后,当事人可申请出具法律文书,通常三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这种“线上闭环”模式,拓宽了纠纷解决渠道,破解了“异地诉讼”难题。​

数据见证成效。2025年以来,三都县法院通过云法庭累计审查网上立案2810件,委派线上调解3100件,成功化解纠纷1650件,调解成功率达53.2%。一批涉及工程款、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等领域的异地矛盾在“云端”得到实质性化解,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司法承诺。​


图为法官通过“互联网+云法庭”帮助异地务工人员追回工程款

跨省联调工作室:异乡矛盾“就地解”​

“法官,太感谢你们了,不仅帮我们保住了家庭,还没耽误我们上班挣钱!”在江苏常州某工厂务工的李某某通过视频连线,向三都县法院的法官隔空致谢。这场跨越1500余公里的“云端调解”,让一对濒临离婚的夫妻重归于好,也让远在异乡的务工群众感受到了来自家乡司法的温暖。

原告吴某某与被告李某某2020年5月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因性格不合、缺乏沟通,纠纷不断升级,吴某某诉至法院请求离婚。考虑到原被告均在常州务工,为“解纷务工两不误”,三都县法院将该案委派至驻常州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法官与当地调解员通过“异地调解平台”联动,了解到原被告系自由恋爱,感情基础较好,矛盾多源于生活微小分歧。调解员用乡音释法明理,法官从法律层面梳理焦点、提出方案。最终,双方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得益于三都县法院创新设立的省外“家事纠纷调处室”。针对县内务工人员集中在常州、安吉等地区的特点,法院主动延伸调解阵地,在这些区域搭建跨区域纠纷化解平台,专门聘请来自三都本地的农民企业家、老党员、退休干部等担任专职调解员。这些调解员既熟悉水族的风俗习惯和乡土人情,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群众威望,在调解过程中善于打“乡情牌”“亲情牌”,能够快速消除离乡群众之间以及群众与当地企业之间的隔阂,让调解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在日常工作中,跨省联调工作室不仅提供专业的调解服务,还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活动,重点聚焦婚姻家庭、劳动报酬、民间借贷、工伤赔偿等务工人员高频遭遇的纠纷类型,让群众在务工所在地就能获得便捷、专业的司法服务。

自“家事纠纷调处室”运行以来,已成功化解跨省纠纷217起,提供法律咨询2660人次,既有效保障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又破解了异地诉讼成本高、往返不便的难题,让司法服务跨越山海,抵达群众身边。


图为法官助理与驻常州调解员视频联动调解跨省纠纷

流动上门调解队:特殊群体“温情解”

“法官,我们的工钱还能要回来吗?村里远,跑法院来回要一天,路费也不少。”都江镇某村村民吴某的一番话,道出了偏远地区群众维权的困境。

此前,吴某等25名农民工在当地A公司菌菇基地务工,涵盖青年与六旬老人。基地因经营困难拖欠工资,多次追讨无果后,他们无奈起诉。​

案件受理后,三都县法院立即启动诉前调解分流机制,联合村居诉讼联络员深入了解情况。考虑到涉案人员较多、涉及金额较大,且村寨距离县城超过80公里,交通不便,若让农民工往返法院参与诉讼,不仅会增加他们的维权成本,还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为此,法院迅速组建“法官+诉讼联络员+村级调解员”的流动调解团队,主动上门提供调解服务。

调解团队驱车2小时抵达都江镇,在村里设立临时调解点现场调解。法官向企业负责人释明法律规定与后果,倾听双方诉求并协调双方寻找解决方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反复沟通,企业负责人最终同意分期支付拖欠工资,法院现场为双方办理了司法确认手续,确保调解协议具备强制执行效力。​

“没想到打官司不用跑法院,法官上门主持公道,工钱总算要回来了!”拿到司法确认书,吴某难掩激动。​

这起欠薪案的化解,是三都县法院“上门调解队”温情服务的缩影。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患病群众等特殊群体,以及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的群体性纠纷,法院以“无讼村居”创建和“法官工作站”建设为契机,依托全县105个村级诉讼联络点、4个乡镇法官工作站,进一步完善与镇级综治中心、村级调解委员会的诉调对接机制,组建了多支流动上门调解团队,实现了偏远村寨调解服务全覆盖。​

调解团队秉持“哪里有纠纷,就把服务送到哪里”的理念,对符合条件的案件“现场化解、现场签协议、现场送裁定书”,第一时间处置纠纷,减轻当事人诉累。目前,通过诉调对接已调解矛盾纠纷300余起,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零距离”“零成本”解纷。​

“一站解”借“互联网+”实现立案、调解、审理一站式服务,让当事人“不用跑”;“就地解”延伸调解阵地至省外,以“乡情”搭桥降成本;“温情解”聚焦特殊群体,上门化解“薪结”“心结”。三都县法院“三步解纷法”精准破局,成效显著:异地纠纷化解周期从31.30天压缩至12.56天,为务工群体减少跨省奔波超130万公里,418起、涉案42.21万元的群体性欠薪纠纷全就地化解,构建“解纷不离岗、维权零成本”山区治理样本。

目前,该方法已成为三都水族自治县破解异地解纷难题的“金钥匙”。未来,法院将持续深化司法改革,完善机制、延伸服务,以更便捷高效的司法守护各族群众权益,筑牢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法治根基。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