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走进“中心”,安放“心中”——米林市综治中心如何成为矛盾终点的平安驿站
时间:2025-09-09 10:53来源:米林市委政法委责任编辑: 安羽

在雪域高原的米林市,一座综治中心正以“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生态。这里不仅是群众诉求的“集散地”,更是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通过多元联动、科技赋能和温情服务,将纠纷消弭于萌芽,让法治与民心同频共振。

“中心”联动千条线: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米林市综治中心打破部门壁垒,将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信访接待、检务、“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管理等六大中心整合至综治中心,汇聚政法综治、信访接待、劳动监察、法律援助、诉源治理等33个部门57名专业力量入驻,并引入“两代表一委员”、乡贤、心理服务团队等社会力量,实行高频事项常驻、低频事项轮驻机制,坚持调解优先、仲裁助力、诉讼兜底,切实在法治轨道上定纷止争。例如,在处理一起涉及32名农民工、金额65万余元的群体性欠薪纠纷时,中心联合劳动监察、司法调解、信访稳控等多部门组成临时工作组,主动奔赴工地现场开展“上门调解”,通过“分类沟通、分项签约”模式,仅用一天便完成薪资核算、协议签订及司法确认全流程,避免了矛盾升级。这种“一盘棋”联动模式,使得矛盾纠纷调处率、化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市”的治理目标。

“心中”信任百分百:一站式服务背后的温情逻辑

综治中心的效能不仅体现在效率上,更在于对群众心理需求的精准回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依托全国社联专家资源,成立“民族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米林心理茶馆),配备专业团队力量15人,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围绕民族团结、心理服务、基层治理、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将心理疏导融入矛盾调处全过程。例如,在化解一起家庭纠纷时,调解员发现当事人因长期压抑出现情绪失控,立即启动“法律+心理”双介入机制,最终促成和解。此外,通过“云端调解室”“布色调解室”等功能分区,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一名农民工代表感慨:“原本以为要跑断腿,没想到在这里一天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得到了法律和心理的双重帮助。”

科技赋能“终点站”:让矛盾化解跑出“加速度”

米林市综治中心依托自治区综治信息平台等数字化手段,融合网格管理、社会治安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着力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联动处置”闭环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中心可快速识别矛盾隐患,如某工地欠薪纠纷爆发前,综治中心调解团队提前介入,避免了群体性事件。同时,司法确认线上办理、调解文书电子化等举措,进一步缩短了纠纷解决周期。2025年以来,中心累计受理纠纷266件,司法确认56件,涉及资金5502.92万元,平均处理时长较传统模式缩短70%。

平安驿站的未来:从“终点”走向“源头”

米林市综治中心正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一方面,通过“三查一访”机制(常态排查、专项排查、重点排查和定期回访)织密风险防控网;另一方面,创新“点将台”平台,探索构建“一长五员”机制,以村(社区)党支部为单位,科学划分网格单元,邀请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共治格局。正如一面锦旗所写——“为民解忧敬业正直”,这座高原上的平安驿站,正以“中心”之力,安放万千群众的“心中”安宁。

米林市综治中心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边疆版本。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中心”,更是群众情感认同的“心中”,通过法治与温情的双轮驱动,让每一份诉求都有回响,每一寸正义都能抵达,真正筑起了雪域高原的和谐基石。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