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有纠纷了怎么办?遭遇恶意欠薪了去找谁?……在西藏,一座座标识醒目、运行高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正悄然改变着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
有矛盾、有纠纷就到综治中心。正成为西藏老百姓的共识。
回溯到2023年,那一年恰好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彼时,中央政法委下发系列文件,对综治中心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当年年底,自治区党委就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工程、创新之举强力推动。截至今年6月底,我区74个县(区)综治中心已实现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逐步构建起“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近日,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我区是如何以综治中心为载体创新社会治理的,综治中心又是如何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的。
为何能够“一站式”?
日前,记者走进拉萨市城关区综治中心,正好遇见唐先生等人向人民调解员旦增卓玛表示感谢。
图为城关区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办公。(资料图)
原来,唐先生等105名务工人员在拉萨市城关区从事城市亮化美化工作,与某城建公司存在劳务纠纷,涉及工资款项近140万元,“我们与企业协商了很多次,总是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综治中心求助。”
综治中心登记受理后,调解员旦增卓玛迅速联系相关企业,梳理清楚矛盾焦点后,分别对双方进行了多次沟通和劝解。考虑到案件涉及金额较大、人员较多,中心还专门邀请劳动仲裁和法律援助律师共同参与调解。
经过一周的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公司承诺分期支付拖欠工资。中心还建立了跟踪回访机制,确保调解结果落实到位。
“原本以为要跑好几个部门,没想到在综治中心‘一站式’解决了!”唐先生开心地说,“这里的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
为何能够“一站式”?关键在整合资源。在综治中心,公安、法院、检察、司法、信访、人社等部门一应俱全,实行合署式办公、一体化调度、一站式服务。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公证、法律援助等多种方式,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让群众诉求就地响应、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当综治中心成为矛盾纠纷“集散地”、多元解纷“桥头堡”、社会治理“晴雨表”,“无论是法律咨询、经济纠纷,还是邻里摩擦、隐患上报,群众只需跑这一个地方,就能解决问题。”拉萨市城关区综治中心主任德吉卓玛介绍,综治中心正在让平安西藏建设的底色更亮、群众的获得感更足。
如何精准“找对人”?
林芝市巴宜区综治中心依托巴宜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场地统筹而建。群众接待受理区设有2个矛盾纠纷无差别受理登记窗口和妇联、信访、住建、人社、司法、法院6个常驻轮驻随驻受理窗口,为来访群众现场解释政策、安抚群众情绪、向不同诉求群众提供分流引导。
记者看到,大厅里司法局工作人员正在为一起经济纠纷提供法律意见;人社局专员在核对农民工工资发放记录;调解员正在调解一起因离婚财产分割引发的纠纷……各功能区布局合理,指示标识清晰醒目,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秩序井然而又温馨。
找对了人,矛盾纠纷往往迎刃而解。
昌都市卡若区某小区曾因物业费收缴问题纠纷不断,多次协商未果。随着卡若区综治中心的启用,业主与物业公司的调解从一杯“甜茶”开始,法院、公安、信访、住建等部门齐动员、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和解协议并完成司法确认,圆满化解了矛盾纠纷。
从“带着怨气来”到“怀揣和气回”,正是社会治理更高效的生动注脚。
记者观察发现,综治中心就像是社会治理的“急诊室”,专门“诊治”各类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难题。当群众带着问题来到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会根据矛盾性质进行精准分流,确保每个问题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主治医生”。
“根据矛盾纠纷的科学梳理和群众的不同诉求,我们整合咨询服务、法律服务、劳动仲裁等功能,合理安排‘常驻+轮驻+随驻’,选派‘全科医生’入驻,把相关资源力量聚合到综治中心,做到集约高效。”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秘书长杨耿介绍,这种集约化的工作模式,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确保了服务质量。
如何调解“更高效”?
当矛盾纠纷涉及多个部门时,如何高效联动化解?如何从源头预防矛盾升级?当事人无法到场时,又该如何调解?
“针对群众诉求,我们会先由专职调解员进行初步调解;复杂纠纷则启动‘1+N’联动调解,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杨耿说,“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快速响应、协同处置。”
“以前部门各自为战,现在‘吹哨报到’,效率翻倍。”昌都市卡若区综治中心主任官昌应感慨道。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群众不仅可以在综治中心“面对面”调解,还能通过线上平台“屏对屏”解纷。今年4月,拉萨市城关区综治中心通过“多元调解”微信小程序,双方视频连线、举证质证、达成协议,全程录音录像,高效便捷化解了一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
图为调解现场。(资料图)
走进那曲市嘉黎县综治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矛盾纠纷类型占比、网格事件处置率等数据。这里整合了“雪亮工程”、综治信息平台、网格员“随手拍”小程序等多源信息,形成智能化的社会治理“一张网”。
“我们每天至少巡查两次,发现问题就拍照上传,能现场解决的就马上处理,复杂问题则上报综治中心协调。”网格员次仁单达说。
“过去靠‘人海战术’,现在靠‘数据跑路’。”杨耿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综治中心可提前发现风险隐患。例如,某区域盗窃案频发,便增派巡逻力量;某小区投诉增多,则提前介入排查,真正实现‘未诉先办’。”
如何确保“案结事了”?
“从登记到解决只用了7天,现场就完成司法确认,很快钱就到账了。”刚拿到工伤赔偿款的建筑工人王师傅满意地说。此时,拉萨市城关区综治中心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这起案件的进度条由“受理中”变成了“已办结”。
图为工作人员调解成功签订协议现场。(资料图)
调解不是终点,兑现才是关键。“为真正实现案结事了,综治中心自矛盾纠纷受理伊始就实行全程跟踪、全程督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调解成功的,我们会协助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杨耿介绍,“对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协调司法部门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的案件,通过设立专项救助资金,给予申请人临时救助。”
通过建立“调解+确认+执行+救助”的全链条保障机制,真正让群众感受到“调解有效力、协议有保障”。
智慧赋能更是让矛盾纠纷化解全程可溯。走进我区任何一家综治中心,都能看到科技给基层治理带来的深刻变革:从受理登记、分类流转、多元化解到结果反馈,各类矛盾纠纷统一编码、准确录入、有序分流,实现全程可追溯、可查询,确保“件件有编号、事事可查询”。
“不但可以在手机上查看受理调解的全部过程,最后还有专人回访。这样的服务让人暖心!”刚经历调解的李女士对“智慧调解”系统赞不绝口。
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推进,综治中心这一“神经中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用精细化的服务、智能化的手段、人性化的调解,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