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法治打底、服务泼墨!戈壁雄关的城乡公共法律服务新图景这样绘就
时间:2025-04-27 15:08来源:甘肃省司法厅责任编辑: 陈言

“十四五”以来,甘肃省嘉峪关市司法局紧扣“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目标,以三级实体平台建设为根基,以法治资源下沉为抓手,以科技赋能为突破,以党建引领为保障,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5年来,建成1个市级法律服务中心、13个街道乡镇工作站、38个社区村级工作室,形成“15分钟法律服务圈”;累计提供法律咨询3.8万人次,调解纠纷1.59万件,办理公证、仲裁等事项2.1万件,为群众和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9亿元,法治惠民成效持续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幸福实绩。


三级实体平台全域覆盖
服务网络贯通城乡末梢


嘉峪关市司法局以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核心,整合公证、仲裁、法律援助等6类职能,打造“一站式”服务枢纽,年均接待咨询1.02万人次,协同联动三镇街道、社区站点形成全域服务网络。向下延伸的13个乡镇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聚焦劳动争议、家庭矛盾等高频需求;17个村级法律服务工作室配备可视化桌面终端,村民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即可直连市级专家团队,解答土地承包、遗产继承等涉农问题。


法治资源精准下沉
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针对农村法律服务力量薄弱问题,创新实施“家庭法律顾问”模式,律师事务所与结对社区(镇)、村组签订法律顾问服务协议;建立24小时响应的法律服务微信群150个,推送普法链接7万条,律师进驻34个社区(镇);通过法律顾问微信群,群众不出户、不出村就得到了“法律保险”和“法律武器”。在此基础上,打造“司法确认+三联调解”品牌,建立矛盾排查、分级调解、跟踪回访等标准化流程,5年累计调解邻里纠纷、婚姻家庭、买卖合同、农民工欠薪等案件1.59万件,成功率99.6%。法治与自治深度融合,“法律明白人”覆盖所有行政村,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发放普法资料3万份,修订村规民约87份,推动文殊镇石桥村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塔湾村等12个村创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多维服务护航发展
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需求,制定助企纾困20条措施,在律师行业中组建5个产业链法律服务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民营企业“法治体检”488家,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宣传教育培训班,帮助企业修订劳动合同、知识产权协议等问题文件230份。仲裁委员会创新“谈判促进+仲裁确认”商事解纷模式,设立知识产权仲裁中心,5年受理案件449件,2例案例入选全省优秀案例库;公证机构推行“容缺受理”“当日出证”等十项举措,年均办理涉企公证1100件,材料齐全案件出证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市公证处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科技赋能破解资源瓶颈
城乡服务质效同步跃升




为破解城乡法律服务资源不均难题,嘉峪关市司法局为三镇各行政村统一配备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集成法律条文查询、远程视频咨询等功能,处理买卖合同、婚姻家庭、土地流转等涉农需求,“互联网+法律服务”实现三镇全覆盖。同步推进“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完善“12345”政务法律服务热线数据库,线上法律咨询更加精准高效,与“12348”热线平台形成联动机制,实现“线上即时响应、线下精准落地”的全流程闭环。农村群众线上咨询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10分钟。探索司法鉴定、仲裁文书电子送达,群众办事效率提升70%。


党建引领锻造法治铁军
服务为民底色更加鲜明




嘉峪关市司法局坚持“党建+业务”双轮驱动,组织45名党员律师成立7个党支部,在法律服务大厅、知识产权仲裁中心设立“党员先锋岗”。公证处3名党员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加班办理遗产继承、遗嘱公证等急难事项300余件,为特殊群体减免费用。通过案件质量评查、常态化培训、标准化服务规范“三管齐下”,法律服务队伍专业能力持续提升,司法鉴定意见采信率提升至95%,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满意度100%,1名仲裁员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市法律援助中心被授予“全省法律援助先进集体”。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