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的35天,我们天天耗在工地,家里还等着钱用,心里急得像火烧!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结果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沙师傅紧攥着调解协议,粗糙的双手用力握住法官严孝琴和调解员常有梅的手——眼中盘踞多日的焦灼,在此刻终于被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悄然融化。
这令人心头一暖的一幕,正是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联合城北区综治中心高效化解12名务工人员窝工损失纠纷的动人终章。沙师傅一行是某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工人,本想撸起袖子抢工期、挣份血汗钱归家,却被猝不及防的汛期拦住了脚步。工程整整35天无法开工,他们只能在工地苦等。焦急如沙师傅所言:“当初是你们公司通知我们过来干活的,我们这才大老远赶过来,光交通费就花了不少。结果来了之后一直等着开工,这段时间,买东西吃饭,哪一样不是自己掏钱?”沙师傅越说越急,一笔笔开销在心头煎熬:“我们12个人,要是就这么耗着没有钱款补偿,不就等于白跑一趟吗?不仅耽误时间,还倒贴进去这么多钱,这算什么事儿啊!”
然而,劳务公司亦觉委屈:“汛期是不可抗力,我们同样是受害者。一下拿出这么多钱,公司实在周转不开。再说了,没有实际用工,我们如何支付?”双方各执一词,从机器静默的工地争执到办公室,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务工人员的合理诉求不能等,企业的实际困难也得考虑。”接到求助后,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派驻综治中心的法官严孝琴与资深调解员常有梅迅即组成调解小组,一场“法律为骨、情理为肉”的调解攻坚战就此打响。
严孝琴对发包单位及劳务公司负责人耐心释法:“根据法律规定,因发包方原因导致停工,务工人员的合理窝工损失应当得到补偿。你们和甲方的纠纷是另一回事,不能让务工人员为这事‘埋单’。”
常有梅则另辟蹊径,以人情为纽带拉近双方距离。“师傅们从外地来青海挣份辛苦钱,停工这些天,大家守在工地寸步不离,图的还不是项目能尽快复工?这份责任心,应该被看见、被尊重。”她转头又推心置腹地对劳务公司负责人说:“工人们背后是养家糊口的担子,千里迢迢的路费,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哪一样不是沉甸甸的生计成本?把他们悬着的心安顿好了,后续复工大家才更有干劲儿,企业的信誉口碑不也更亮堂吗?”一番话如春风化雨,让双方紧绷的面容逐渐松动。常有梅趁热打铁提议:“要不这样,我们结合行业惯例和企业实际承受能力,把窝工的损失核算清楚,企业也尽快拟定支付方案,如何?”
在法官以法律撑腰和调解员用情理疏导的双重合力下,双方终于找到彼此都能承受的平衡点。劳务公司认可窝工事实,同意按标准支付费用,并考虑到务工人员千里迢迢赶来不易,额外给予交通费和伙食补助作为适当补偿;务工人员们也体谅企业的现实困境,接受这一解决方式。
严孝琴当场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她深知:“务工人员维权往往怕麻烦、耗不起,我们要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的职能优势,通过‘法官+调解员’的协同模式,帮他们把问题实实在在地解决好。”
这场纠纷的成功化解并非孤例。近年来,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积极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程,将专业诉讼服务力量前移下沉至基层治理一线。通过法官轮驻综治中心,架设起司法服务与群众需求的“连心桥”,同时紧密联动各成员单位,汇聚起多元调解的强大合力。从街头巷尾的邻里矛盾到企业车间的劳动争议,从社区楼栋的物业纠纷到田间地头的摩擦纠葛,“法院+综治中心”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正以其特有的韧性与温度,在无数关乎生计冷暖的细微之处,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公正看得见、够得着、暖人心。
今后,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更优质的司法服务、更高效的解纷机制,切实扛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职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