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一望无际、由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这里就是矿产资源富集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辖区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煤炭、铅矿、锌矿、金矿以及锂矿、钾盐等10余种矿产,储量居海西州首位。守护这片“聚宝盆”的安全与纯净,成为大柴旦行委公安局最艰巨的使命。
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海西行采访组记者跟随民警深入矿山腹地,零距离体验了他们以“3+X”工作法构筑的立体防线,见证了公安民警在极端环境下的忠诚与智慧。
“车巡+步巡”:联动啃下“硬骨头”
警车在崎岖矿道上颠簸,大柴旦行委公安局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副大队长景朝凤紧握方向盘,目光锐利地扫视两侧的山峦沟壑。“你看这地形,藏人藏设备太容易。以前环食药侦部门单打独斗,死角多。现在不一样了!”他说的,正是大柴旦行委公安局党组精准施策后建立的“环食药侦+治安+派出所”深度融合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警车行至一处陡峭沟槽,大柴旦行委公安局滩间山派出所所长曹磊和民警焦雄早已等候。“景队,这片‘硬骨头’交给我们!”焦雄利落地背起装备。曹磊向记者解释:“在交通便利区,用警车快速巡查。而在地形复杂、车辆难行区,得步巡。”
记者跟在巡查小组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攀爬。碎石滚动,沙尘扑面。焦雄用望远镜观察岩壁:“步巡能更近距离观察,及时发现违法线索和安全隐患,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一旦发现违法犯罪行为,景队他们能迅速出击,绝不姑息!”
在漫天黄沙中,他们的身影是移动的界碑。“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这不仅仅是口号,也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曹磊抹了把汗,眺望着远方,“我们每天要巡查两到三个矿区,需要七八个小时,出发前,我们会备好干粮,一年四季天天如此。”记者跟随他们走了一个山头,双腿如同灌了铅一样。曹磊神情郑重地说:“我们的职责就是守好发展和生态这两条底线,为子孙后代留住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最大的‘金山银山’。”
“天眼”俯瞰:科技穿透险峰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一处相对平缓的高地,一阵嗡鸣声由远及近。抬头望去,一架警用无人机正灵巧地从我们头顶飞过,飞向远处更为险峻的腹地。
“景队,你们这‘天眼’来得真及时!”曹磊喊道。操控无人机的民警刘淞紧盯屏幕,屏幕上传回的实时高清画面,清晰地展现着无人机俯瞰下的沟壑纵横。
“今年以来,我们以‘科技引领、精准防控、服务实战’为思路。”景朝凤介绍,“把信息化、科技化作为创新发展的大引擎。这地形,人腿走断也难覆盖,常规巡护太难。现在,我们向科技要警力!”刘淞边操控边说:“无人机机动性强、覆盖面广、速度快、视角独特,能快速获取大面积区域的影像资料。你看,能对矿山腹地整体俯瞰巡查,特别是一些难以到达的危险区域或隐蔽角落,无人机可以实现全方位监测。”他放大一处沟槽:“用图像识别技术,能及时发现非法偷采盗采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弥补了地面巡逻不足。”无人机在蓝天黄沙间穿梭,如同敏锐的鹰眼,将地面巡逻难以企及的隐秘角落尽收眼底。科技的力量,为这片土地织就了一张无形的天网。
多元化宣传:全民共筑防线
离开崎岖的山路,记者随巡查小组来到矿企生活区,正巧赶上了一场普法宣传活动。大柴旦行委公安局辅警常建雄指着宣传展板上因非法采矿导致山体崩塌、环境污染的照片,说:“私挖滥采,毁的是咱自己的家园,断的是子孙后代的生路啊!”
治安大队辅警陈雨霏发放资料:“按‘多渠道、多方式、多载体、全覆盖’的要求,我们线上线下发力!搞讲座、摆展板、发资料,是‘线上+线下、警示+引导、政策+案例’立体宣传!”
一名老牧民挤到前面,指着宣传册上查获的涉案爆炸物图片,激动地说:“警察同志,这个抓得好!978公斤爆炸物,那是要命的玩意儿!守着矿山,就得守规矩!”他的话引起一片共鸣。
“没错!”常建雄接过话茬,“保持严打高压态势!让群众入心入脑!提高知晓率参与度,发现可疑线索,随时举报!营造全民监督、全民打击氛围,增强保护自然资源法治观念,才能切实维护矿山生态和资源安全,为高质量发展护航!”话音刚落,周围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成果展示栏前,数字无声诉说着艰辛:近年来,大柴旦行委公安局侦办非法采矿案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9人,查扣现金2462000元、黄金3817.2克(纯度94%)、各类矿石291.17吨、各类机动车15台、涉案爆炸物978.46公斤,查处辖区化工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案1起,行政拘留2人。每一组数字,都是烈日风沙中的跋涉,是险峰间的攀爬,是警民同心的铜墙铁壁。
夕阳西下,将连绵的土墩和沟槽染成一片金黄。山脚下,巡查归来的警车闪烁着警灯,驶向下一片需要守护的矿区。在这片资源与生态并重的热土上,大柴旦行委公安局的“3+X”工作法——多警种协同联动的“铁脚板”,科技赋能的“千里眼”,全民参与的“顺风耳”,加上雷霆出击的“X”战果,正构筑起一道守护矿产资源与绿水青山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