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这片广袤高原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始终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弦。近年来,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立足审判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全方位筑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屏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创新审判机制彰显司法温度
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时,决不能“一判了之”。
“我们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注意区分情况,体现宽容但不纵容的政策精神。”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王伦说。
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同时,法官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涉案未成年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未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导致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关注,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为此,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其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并详细讲解了家庭教育指导令以及监护人的家庭责任和法律责任,以“司法惩戒+家庭矫治”的方式,从一纸判决到多重守护,帮助迷途少年重返正轨。
如今,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推动设立少年法庭或专门合议庭,不断完善圆桌审判、社会调查、犯罪记录封存等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制度。
黄南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海南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坚持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进行分案审理,避免“交叉感染”;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法院对未成年被告人相关情况及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等进行调查并形成书面报告,确保案件审理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人民法院设立“法治护童工作站”,对涉罪未成年人会同社区等部门定期进行判后回访帮教,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帮助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这些举措的实施,让未成年人在司法程序中感受到更多的关怀与尊重,为他们的未来保留更多的可能性。
“少年审判的重点不仅在事更在于人。要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同样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只有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各项权益,才能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忠义表示。
强化心理干预呵护健康成长
“小萌(化名),我们一起来玩沙盘吧……”在格尔木市人民法院“欣慰心理辅导工作室”内,心理咨询师正在与14岁的小萌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
原来,小萌因父母离婚,出现厌学、情绪暴躁等状况,甚至不愿意与别人沟通。承办法官了解情况后,依托院内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引入心理干预机制。经过心理咨询师专业精准的心理疏导和沙盘游戏治疗,小萌敞开心扉。
“我的心结已经解开了,会尊重父母的决定。”离开时,小萌面带笑意向法官与心理咨询师挥手道别。
近年来,因家庭矛盾导致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损的案例屡见不鲜。为了最大限度减轻诉讼纠纷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创伤,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积极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打破传统司法“就案办案”的局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司法保护伞”。
而这也只是冰山一角。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坚持“一点四心”工作方法,结合未成年人特点,采取温暖感化法、耐心说服法、父母关爱法、前途指导法,用爱心、耐心、诚心、信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果洛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对涉及追索未成年人抚养费、损害赔偿金、遗产分割等执行案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及时进行调查、控制和处置,确保案件得到高效执行。
“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涉未成年人监护、抚养、继承、探望等民事案件中,充分运用家事调查、心理疏导、‘关爱未成年人提示’等工作制度,依法出具家庭教育指导令、人身安全保护令,关爱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王伦介绍,2022年1月至2025年6月,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共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90份。
深化法治教育凝聚保护合力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敲响,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在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案件审判庭展开。本次模拟法庭,展示的是一起由校园欺凌引发犯罪的刑事案件。庭审中,受邀参加的14名学生严肃认真地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法警、被告人、书记员等角色,精彩还原了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法庭教育、法官宣判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的全过程。
普法宣传是深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重要实践。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积极开展法治进校园、法院开放日等活动,共选派400余名法院干警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通过以案说法、模拟法庭等形式,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预防犯罪。
其中,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创建的“天平护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室深受好评。法院采用“1+2+N”工作模式,由在校学生担任法治宣传大使,与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家长和法官等组成法治宣教委员会,共同传递法治理念,助力普法工作。
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深知这一点,凝聚多方保护合力,积极主动加强与妇联、教育、民政、共青团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起信息共享、联席会议等机制,共同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格局。
同时,《青海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实施,更有力推动形成了家庭履职、学校尽责、社会协同、网络清朗、政府主导、司法兜底的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全面护航全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宋忠义表示:“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将提高政治站位,把做好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公正司法,稳步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水平,以司法力量助推未成年人‘六大保护’协同联动、融合发力,自觉担负起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更重责任。”
今后,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行动,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明天,让法治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