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建设巷27号的城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总能看到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法官们忙碌的身影——退休老法官正带领年轻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诉讼服务室里的法官耐心为当事人办理司法确认,“巡回审判点”的法官也在开庭审理小额诉讼案件。
今年以来,城北区人民法院持续探索“法院+综治中心”协同新模式,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最前沿,推动矛盾纠纷从“被动化解”向“主动预防”转型,以专业力量守护群众的安宁生活。
功能集成 打造“一站式”便民司法平台
“不用专门跑法院,在综治中心就能完成调解和司法确认,实在太方便了!”近日,刚处理完一起合同纠纷的市民李先生感慨道。
在西宁市城北区委统一领导和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下,城北区人民法院积极推动司法服务资源向城北区综治中心集聚。不仅接入了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服务等数字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解纷渠道无缝衔接,还专门设立诉讼服务室和“巡回审判点”。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如今,群众在城北区综治中心即可享受“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便捷服务,无需辗转多个部门,显著提升了司法服务的效率与体验。
今年4月,城北区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定期轮驻综治中心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通知》,组建了一支由24名在职法官、3名“法韵余晖”工作室退休法官及司法辅助人员构成的诉讼服务团队,以轮驻方式入驻城北区综治中心。这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既具备退休法官的丰富经验,也充满在职法官的专业活力,成为基层解纷的“主力军”。截至目前,该团队指导人民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481件,成功调解380件,调解成功率为79%,完成司法确认184件。
双向赋能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钱拿到手里,心里才踏实!孩子等着交学费,真是多亏了你们!”近日,在城北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务工人员张某紧握着刚拿到手的1.7万元工资,向法官和调解员连声道谢。当天,还有另外4名家庭困难的务工人员也拿到了工资,剩余的14名务工人员则与包工头李某达成调解协议,轮驻法官马昕璐当场完成了司法确认。
这起涉及19名务工人员的欠薪纠纷源于一项改造项目。工程竣工两个多月,工资却迟迟未发。多次协商无果后,他们向城北区综治中心求助。调解员第一时间接待并详细了解每个人的欠薪情况,随后法官介入,立即联系包工头李某。在法官与调解员的紧密协作下,欠薪纠纷得以高效化解。
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法院的专业优势,也发挥了综治中心柔性解纷的效能,彰显出法院与综治中心“双向赋能”的协同价值。
城北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专门设立“多元解纷引导岗”,配备专职人员对案件进行“问诊式”筛查与分流,主动向当事人介绍多元解纷机制的特点与优势,引导适宜调解的案件当事人前往城北区综治中心的劳动争议仲裁、物业纠纷调解等工作室进行调解,为当事人提供更快速、低成本、优体验的解纷路径。对经城北区综治中心调解员调解达成的协议,引导当事人主动或当场履行,符合司法确认条件的,由派驻法官依法审查确认,并督促债务人履行。对调解无果、当事人坚持起诉的案件,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受理,再通过繁简分流机制,实现简易案件速裁快审、复杂案件精细审理,确保解纷资源高效配置。
多元联调 聚力构建全链条治理闭环
“如果没有你们联合调处,我们的征地补偿款真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在城北区综治中心拿到补偿款后,村民们激动地说。此前,因补偿款分配争议,村民多次协商无果。城北区人民法院联合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通过“多元联调+司法确认”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
这是城北区人民法院推动“多元联调”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城北区人民法院在城北区综治中心推广“睦邻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经验,联合多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席会议和跟踪督办机制,精准化解物业、征地补偿等常见矛盾纠纷。同时,将巡回审判融入基层治理,在城北区综治中心选取群众关注的典型案例进行庭审。今年4月审理的一起服务合同纠纷中,被告当庭付清服务费,为同类小额纠纷提供了“调裁一体”的解决样本。
在推进“多元联调”过程中,城北区人民法院法官依托专业优势,针对调解员在纠纷定性、法律适用、政策解读等方面的疑问,开展“一案一析”现场指导。尤其针对土地权属、合同效力、侵权责任等复杂法律问题,从证据采信、调解方案合法性审查到协议条款设计,提供全流程指引,并对疑难矛盾纠纷持续跟踪,促进调解力量不断成长,推动更多法治资源向疏导端发力。
今年以来,城北区人民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阵地建设为基础、多元共治为动力、实质解纷为目标,不断深化与城北区综治中心的协同联动,延伸司法职能,探索形成“预防—调解—诉讼”全链条闭环解纷体系。
城北区人民法院将继续立足审判职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寻求社会和谐稳定的“最优解”,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更多的法院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