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秋风已带了些许凉意,但西宁市城中区的大街小巷却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温暖。这温暖,来自社区居民见到社区民警时亲切的笑脸,来自街头闪烁的警灯与志愿者红袖标交织的光芒,更来自那份踏实心安的感觉。
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公安分局深悟新时代“枫桥经验”核心要义,按照上级公安机关部署要求,将推进以派出所工作为重点的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压舱石”,以“主防”理念为引领,让平安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锚定平安建设“航向标”
“破案速度太快了!我昨天刚反映有人在小区和沿街停放的车辆上张贴‘小卡片’,今天就已经抓到了2名违法行为人。”7月15日,城中公安分局北大街派出所民警接到群众反映后迅速响应,在综合指挥室的分析研判下快速锁定2名违法行为人,并于7月16日19时许抓获。
接处警更快速、精准,正是城中公安分局推行“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今年5月,北大街派出所接到一起男童走失警情后,综合指挥室立即发挥“中枢大脑”职能作用,通过视频监控追踪男童轨迹、分析活动范围,并指令街面巡逻组和社区警务队开展排查走访。最终,在“两队一室”警务机制的协同下,仅15分钟就找到了走失男童。
北大街派出所全力打造扁平指挥、情指联动、合成作战的基层警务新格局,坚持“一室引领、两队协同”,规范警组设置,构建起集打击、防范、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警务模式。今年上半年,辖区治安、刑事警情数量同比分别下降37.5%、12.8%,破案率同比上升24%。
激活基层治理“动力源”
2023年年初,城中公安分局对南川片区实行“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民警发现南川片区地域广、人口基数大、情况复杂,尤其面对高频次巡逻防控任务时,仅仅依靠“社区民警+辅警+村警”对29.8平方公里的11.1万群众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仍有难度。为积极构筑基层治安防控工作新坐标,2024年年底,社区民警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让辖区物业、保安、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群体戴上“红袖标”、穿上“蓝马甲”,组建“城中义警”,这是继“枫桥派出所”三级矛盾调解机制后的又一主防新举措。
提到“城中义警”,瑞华小区物业经理杨先生感慨道:“我住的南川东路辖区属城乡接合部,仅靠派出所民警很难做到事事兼顾,因此当南川东路派出所民警向我提议组建‘城中义警’后,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近一年来,作为‘城中义警’一员,我参加巡逻防控近百次,登记人口信息8500余人次,参与矛盾纠纷调解60余场。”
南川东路派出所所长王会峰表示:“成立‘城中义警’的初衷,是整合社会资源筑牢治安防控网,让义警真正成为社情民意的情报员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有效弥补警力不足问题。截至目前,‘城中义警’已发展至107人。”
探索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
“顾警官,感谢您化解了我们夫妻之间的隔阂,还向我们普及法律常识和心理知识!”7月28日,城中区莫家街居民强子夫妇紧握城中公安分局仓门街派出所民警顾江海的手再三感谢。
原来,去年两人因孩子教育问题不断发生争执,关系陷入僵局。顾江海了解情况后,联合城中区司法局“一站式”矛调中心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沟通,寻求解决途径。经过一年多的7轮调解,夫妻俩终于冰释前嫌。
为不断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新途径、新模式,做实、做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近年来,仓门街派出所推动城中区司法局“一站式”矛调中心入驻派出所,将“公调对接”延伸至社区警务室,在化解复杂矛盾纠纷时,有效盘活人民调解员等力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真正把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实现社会治理从单纯部门监管向社会协同转变,有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矛盾纠纷调解新格局。今年以来,仓门街派出所通过“公调对接”机制化解矛盾纠纷42起,化解率为98.7%。
“日常工作中,我们联合政府职能部门,通过调解与普法的结合、说理与说服的结合、沟通与劝勉的结合,最大限度寻求双方意见的切入点和一致性,从而修复双方受破坏的社会关系。有些家庭、邻里纠纷看似不大,但若不及时干预,很容易升级为治安事件。”顾江海告诉记者。
夜幕降临,城中区的大街小巷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警蓝与红袖标交织的身影仍在忙碌,他们用脚步丈量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用责任守护一方安宁。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高原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这里最温暖、最坚实的平安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