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法官工作室的王云云和侯金萍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她们如往常一样前往农场综治中心开展周值班工作,提供法律咨询、参与矛盾调解,用法治力量守护基层和谐。
这是法官工作室成员本周第三次来到这里,而这样的“寻常一天”,正是法官工作室入驻综治中心后,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从“机制创新”迈向“常态实效”的真实缩影。

“法治门诊”不打烊群众难题“现场办”
当天上午,侯金萍在综治中心“坐诊”,为5名居民解答了劳动权益、合同履行等法律问题。
与此同时,法官助理王云云与绿洲街南社区调解员组成“流动调解队”,深入一线化解纠纷。在刘某与牟某华的饭店转让合同纠纷中,双方因水电费欠缴和物品缺失僵持数月,社区主任两次调解未果,于是请法官工作室协助调解。
王云云结合合同条款,从履行义务主体、违约责任等角度释法明理,最后对损失进行了估算,仅用半小时便促成双方以1000元补偿当场给付,最终和解。“没想到法官就在身边,不用跑法院也能解决麻烦!”牟某华和丈夫走的时候拉着王云云的手感慨道。

多方联动“治未病”基层治理“有温度”
送走牟某华等人,王云云火速来到另一个调解室。居民杨某与物业公司因停车位、物业费等问题缠斗两年,多次在国家信访平台信访且三次报警。
王云云联合社区民警、社区主任搭建“圆桌议事”平台,围绕三大争议焦点逐项梳理:针对物业费纠纷,厘清服务瑕疵与缴费义务的平衡点;针对停车杆争议,明确物业不得以限制出行催缴费用;针对断水问题,警示企业须依法依规行事。
经过两小时磋商,物业承诺重新研究停车位方案,杨某也表示将核对物业费明细。虽未当场化解,但王云云已将双方纳入“跟踪回访清单”:“下周我们准时来,我们会持续跟进,把群众的‘烦心事’管到底。”

从“跑断腿”到“家门口”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这样的“寻常一天”,蕴藏着不寻常的治理效能。自入驻综治中心以来,法官工作室推行“门诊式接访、出诊式调解、会诊式攻坚”工作法,与社区民警、网格员构建“信息共享—联合调解—司法确认”闭环机制。
2025年一季度,工作室累计提供法律咨询80余次,调解成功率可达50%。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发现:“过去闹矛盾要跑法院、找信访,现在遛个弯到综治中心,法官就在眼前给说法。”

“法官工作室的‘寻常’,恰恰是群众期待的‘日常’。”法官工作室负责人袁浩副院长表示,法官工作室已经实现“纠纷预防在网格、调解推进在社区、效力确认在云端”的全链条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官离得近、法理讲得清、矛盾解得快”。

从综治中心的一把调解椅,到百姓心头的一杆公平秤,头屯河农场法官工作室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法治基因融入基层治理脉络。当越来越多的“寻常一天”累积成群众“心安每一天”,当矛盾纠纷化解从“法院打官司”变为“家门口拉家常”,一幅“小事不出社区、和谐浸润家园”的新时代“枫”景图,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