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某个傍晚,红星医院急诊大厅里,李大姐攥着CT报告单的手在发抖。儿子术后并发症的治疗费像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主治医生办公室前,她的声音逐渐哽咽:“我们老百姓不懂医,你们总得给个说法吧!”就在气氛即将失控时,身着制服的法官古海尼沙快步走来,轻轻递上一杯温水:“阿姨,您看咱先到旁边的法官工作室慢慢说,这里有医院的调解专员,也有能听懂病历的律师,咱们一起把问题掰扯清楚。”

这温馨的一幕,正是十三师中级人民法院与医院共建共治的日常片段。当医疗纠纷的阴云笼罩在医患之间,当法律的严肃与医学的专业看似隔着难以逾越的沟壑,一场始于边疆大地的社会治理创新,正让法槌的铿锵与听诊器的温暖产生奇妙共振,在守护生命尊严的战场上,编织出一张刚柔并济的解纷大网。
在矛盾的“病灶”上搭建共治平台
回溯到一年前,十三师法院的立案大厅里,医疗纠纷案件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有的患者抱着X光片哭,有的家属举着录音笔吵,医生护士最怕收到法院传票。”党组成员、副院长游乐然回忆道。更棘手的是专业壁垒:法官对着复杂的病历报告如读天书,医学会鉴定周期长达三个月,患者等不及结果就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2024年春天,一场特殊的联席会议在红星医院会议室召开。法院立案庭的数据分析图与医院质控科的纠纷统计表摆上桌面,两组曲线在“术后沟通不足”“病历书写瑕疵”等节点高度重合。“与其等矛盾激化了打官司,不如在萌芽阶段就介入!”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芦钦文的话点醒了所有人。于是,十三师法院联动化解和预防医疗纠纷白皮书、以及首个设在医院门诊楼内的“医法联调法官工作室”诞生了,工作室的首场“实战”就颇具挑战。

78岁的张大爷在手术后感染,不幸离世。家属认为是消毒不严格所致,带着亲友围堵医生办公室。法官王圣佳带着书记员匆匆赶来,首先做的不是讲法律,而是请家属选出代表,跟着医院感控科主任走进消毒供应室,实地参观手术器械的清洗、灭菌流程。”您看这台德国进口的灭菌器,每锅都会自动生成监测数据,这些电子记录在系统里面都能查到。”当看到电脑里完整的消毒日志,家属代表的语气明显缓和。随后,法官又拿出《民法典》中关于医疗过错推定的条款,结合鉴定专家的初步意见,帮双方算出合理的赔偿区间。经过6个小时的调解,当张大爷的儿子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时,突然握住王法官的手:“以前总觉得法官是坐堂问案的,没想到你们会实地去了解医院工作流程,会帮我们算清楚每一笔账,以后有医患解纷我们一定第一时间找法官!。”
这种“把法庭搬到医院,将调解融入诊疗”的创新,让纠纷化解周期从平均90天缩短到15天。2024年,法官调解室累计接待咨询88余人次,成功化解纠纷46起,其中52%的案件在诉前就握手言和,并获得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先进表彰。
从“案结事了”到“心平气和”:解开医患之间的“千千结”
2025年2月的一天,医院的会议室里传来阵阵掌声。一场特殊的“普法课堂”正在进行,这种将普法课堂搬进医院的做法,正在悄悄改变着医患互动的生态,“医法下午茶”准时开讲。法官会带着真实案例视频而来,播放完患者大闹诊室的画面后,突然暂停提问:“如果此时你是值班医生,第一反应应该做什么?”急诊科小刘举手:“先按报警铃?”法官摇摇头:“正确的做法是立即请导医引导其他患者撤离,然后倾听患者需求,进行心理疏导。”这种场景化的教学,让法律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变成了医护人员手中的“防护盾”。
未来已来:当法治阳光照亮健康之路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新星市的医法共建共治已结出累累硕果:法院门口的医疗纠纷信访量下降了30%,医院的投诉率下降了45%,更重要的是,医患之间的信任正在重建。在法官工作室的留言簿上,有患者写道:“原来打官司不是吵架,是讲道理的地方”;有医生写道:“知道了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才能更安心地治病救人”。

而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法院与医院的会议室里,最新的合作方案已经出炉:在互联网医院开辟“法律问诊”专栏,在社区打造“健康法治驿站”……暮色中的法官工作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年轻的法官助理正在整理当天的调解笔录,医院急诊大厅里,医护人员推着担架匆匆而过,走廊的长椅上,患者家属正在翻阅法院发放的《医疗纠纷化解手册》。

远处,法槌与听诊器的声音交织成歌,那是法治与医学共同谱写的生命赞歌,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最动人的和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当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法律的守护,当每份医者仁心都能获得法治的庇佑,我们便真正走进了那个”纠纷可解、信任可建、未来可期”的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