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法院法官深入田间地头,成功调解一起因土地流转引发的合同纠纷,既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又为团场规范土地流转提供了示范样本。
市场波动引发履约争议
某团场连队职工陈某于两年前将25亩枣树地流转承包给李某,双方签订合同明确约定了流转期限、费用及支付方式。前两年因李某精心管护,红枣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合作一度融洽。
然而,近期受市场行情影响,红枣价格大幅上涨,陈某提出上调承包费用,遭李某拒绝后要求解除合同收回土地。
李某则以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和管护成本为由拒绝解约,双方矛盾激化,甚至出现阻挠生产经营行为,枣园正常管理陷入停滞。

田间地头勘察定分止争
案件受理后,十四师法院法官迅速行动,通过查阅合同文本、实地勘查枣园、走访连队干部和职工群众,全面厘清纠纷症结。
在枣树地现场,法官仔细查看枣树长势、灌溉设施及道路条件,并分别倾听双方诉求:陈某因土地收益与预期差距焦虑,李某则为经营成本压力叫苦不迭。
经研判,法官认为矛盾核心在于市场波动下利益分配失衡,但合同仍具备履行基础。
“背靠背+面对面”巧解心结
为促成和解,法官将调解现场搬至枣园旁,采取“背靠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解。
一方面,向双方释明《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强调擅自解除合同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李某承诺4月20日前补付5000元承包费,陈某则同意继续履行合同并停止干扰生产经营。
达成协议后,李某感慨:“法官既讲法理又讲情理,保住了我的投入,也让我对后续经营有了信心。”陈某也坦言:“纠纷解决了,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

以案释法护航产业发展
此次调解是十四师法院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院针对团场土地流转纠纷增多的趋势,创新“田间法庭”“枣园调解”等机制,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送法进连队等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
“司法服务不仅要定分止争,更要助力乡村振兴。”十四师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法润昆玉”品牌建设,以灵活高效的司法举措护航土地流转规范化,让职工群众的“红果园”结出“共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