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书送达时,刘某颤抖着双手拨通了车排子垦区(胡杨河市)人民法院合议庭的电话:“法官同志,我这条命是你们救回来的!”
“锦旗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的心声!”
三天后,他带着一面印有“正义的守护者人民的好法官”的锦旗走进法院。这面锦旗背后是一场跨越600多天,涉及某建设公司、某房产公司及实际投资人蔡某的复杂债务纠纷,更是一段基层法官抽丝剥茧、还原真相的司法担当故事。

重病缠身却突背140万债务
2020年,刘某因身患肾病急需用钱,决定出售其通过工程抵账获得的125团“某新街”2号楼房产。然而,当他找到开发商某房产公司办理过户时,却被要求在一张“领(借)款据”上签字。财务人员声称“只是走个流程”,刘某未及细看便匆匆签字。正是这张单据,成了后来某建设公司起诉他“欠款140万元”的关键证据。
2023年8月,刘某突然收到法院传票——某建设公司以其签字的单据为证,要求返还“多拿”的140万元房款。“我当时就懵了!我和某建设公司从没签过合同,这钱到底从哪来的?”身患重病的刘某在法庭上反复辩解,但一审法院以“签字即认可债务”为由判决其败诉。绝望中,他撤回上诉,却始终想不通:自己明明是通过马某合法抵账拿到的房产,为何凭空多出百万债务?
再审破局,跨案件“拼图”锁定真相
2024年10月,车排子垦区(胡杨河市)人民法院审委会决定再审此案。

合议庭法官在梳理案件时发现蹊跷,工程转包“链条”暗藏玄机。某房产公司发包给某建设公司后,某建设公司违法将工程整体转包给马某,马某再分包给刘某,形成“某房产公司→某建设公司→马某→刘某”四层项目关系,暴露出工程违法转包、层层分包的乱象,而实际投资人蔡某挂靠某房产公司开发楼盘,资金流向错综复杂。
随着办案的深入,“幽灵证据”逐渐显现,一审中,马某曾提交《情况说明》称“140万元已在其他项目抵扣”,但因未出庭作证未被采信。再审法官调取关联案件卷宗时发现,2023年刘某曾起诉马某索要工程尾款,该案生效判决明确认定“刘某与马某的140万元债务已通过123团工程项目抵扣完毕”。
法官发现,财务凭证现致命漏洞。当法官要求某建设公司出示抵账房产的原始凭证时,其仅提交单方制作的“马某明细账”,而马某当庭揭穿:“账上282万元抵账房,其实是蔡某抵给我的,和某建设公司无关!”
四重真相击碎虚假债权
2025年1月14日,再审判决书以严密逻辑揭开真相面纱。一是法律关系断层。某建设公司将工程违法转包给无资质的马某,双方系非法转包关系,刘某仅与马某存在施工合同,与某建设公司无直接法律关系。二是抵账链条溯源。2014年蔡某(实际投资人)用房产抵偿马某工程款,马某再转抵给刘某冲抵142万元施工费,整个过程与某建设公司无关。三是签字本质澄清。刘某在某房产公司财务室签字的单据,实为办理过户的作账手续,与某建设公司无债务合意。四是司法认定闭环。刘某与马某的其他工程款纠纷已通过生效判决厘清,140万元抵扣事实成立,某建设公司主张属“无源之债”。

600天坚守照亮正义之路
“如果法官只盯着眼前案件,我可能永远背黑锅。”刘某感慨道。再审过程中,法官三赴城建部门调取工程备案资料,传唤关键证人、关联衍生案件,最终用17页判决书厘清五年间数十笔资金往来。第七师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特别指出:“司法裁判不能孤立看待证据,而要放在完整事实链中审视——这是避免冤错案的关键。”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合议庭认为,无论多复杂的账目,必须算清,无论多隐蔽的关系,必须理透!
从2023年8月一审立案,到2025年4月终审落幕,这场横跨工程、房产、医疗多重关切的纠纷终于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