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检察机关发现某团场存在农田残膜乱堆放问题,通过专项部署、数字赋能、部门协作、深度参与等举措,逐步从个案监督拓展为对辖区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的类案治理,推动清理各类垃圾5万多吨,有力以检察办案守护师市绿水青山。
从个案排查到全域覆盖专项部署织密监督网络
为系统治理辖区各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问题,第三师检察分院制定《三师辖区各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大排查专项行动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两垦区院从最初针对1个团场个案问题监督逐步扩展到对所有团场类案监督,全面摸排辖区乱堆放乱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田残膜等环境污染问题线索。

目前,已完成对9个团场专项检查,实地勘查16处残膜堆放点,发现各类问题8个,对3个团场立案监督,有效遏制了固体废物污染扩散态势。
从初步核查到深度取证实地调查找准污染症结
第三师检察分院和垦区院成立3个工作小组,率先对51团开展初步核查,发现某连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堆放大量建筑垃圾、农田和未利用土地上堆积大量农田残膜等问题。
基于该发现问题,工作小组进一步深入到45团、49团等重点区域开展深度调查取证,通过测量堆放点容量、记录违规倾倒轨迹、固定混堆证据等方式,详细掌握了农田残膜堆放点容量超限、管理失序、违规倾倒等共性问题。
通过督促整改,51团投入50万元清运建筑垃圾5万吨、农田残膜360吨。49团清运外围违规倾倒物,并协调回收企业对超容量堆放点进行系统清理,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从分散管理到协同联动部门协作凝聚治理合力
调查过程中,第三师检察分院不仅主动与农业农村局对接,获取了辖区60处残膜堆放点的面积、容量、实际堆放量等核心数据,以及年均残膜产生量和各残膜回收再利用企业年处理能力等信息,还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核查堆放点土地性质与规划合规性,摸清占用未利用地、临近永久基本农田的违规点位。

这种跨部门协作打破了以往农业部门管残膜回收、自然资源部门管土地审批、生态环境部门管污染监测的分散管理格局,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商机制,定期汇总分析污染治理难点,推动解决了残膜堆放点规划冲突、跨区域清运协调等问题,形成了“数据共享—问题会商—联合处置”的闭环治理链条,提升了治理效率。
从数据整合到智能赋能数字检察提升监督精度
与此同时,第三师检察机关还积极探索了数字检察模型应用,从零散数据收集到精准分析研判,通过整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碎片化数据,搭建涵盖60处残膜堆放点的地理位置、容量阈值、实际堆放量、污染等级的动态数据,通过设置容量超限、混堆比例、周边敏感区域距离等核心指标,精准识别风险等级。

通过对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度挖掘,检察机关不仅实现了对45团残膜与生活垃圾混堆、49团堆放点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的精准定位,还能提前预警即将达到容量上限的堆放点位,让监督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检察建议到长效治理深度参与推动标本兼治
第三师检察机关聚焦发现突出问题,积极向团场和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并建立“清单式跟踪+销号式管理”机制,将整改时限、责任主体、验收标准纳入台账动态督办,组织相关部门对整改情况“回头看”,采用无人机航拍、土壤采样检测等方式评估整改效果。
与此同时,为推动建立长效机制,第三师检察机关还指导辖区团场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废旧地膜分类分级规范》,将高杂质残膜纳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促成相关部门通过推动团场明确整改时限与问责机制、设置隔离设施、建立常态化巡查制度,形成了可复制的“排查-整改-监管”治理模式,实现了从解决具体问题到构建长效治理体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