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直面群众诉求,是化解基层矛盾的前沿阵地。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检察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入驻区综治中心,倾力提供法律咨询,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合力维护群众权益,让检察服务更贴近民生,助推“检察+综治”社会治理新格局。
解开邻里纠纷里的法情困局
“检察官,他把我打成肋骨骨折,公安为啥不立案?”在区综治中心,张某某攥着轻伤二级的鉴定报告,急切地询问检察官。这起纠纷,缘起于一棵杨树引发的归属权争议。张某某与邻居李某某各执一词,都认为这棵树是自己的,争执也迅速由言语冲突升级为肢体推搡,最终张某某左侧肋骨骨折,李某某头面部轻微伤。张某某报警后,公安机关经调查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实其轻伤二级的伤情与李某某的行为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作出不予立案决定。他不服申请复议、复核,结果均维持原决定后,张某某在综治中心找到了检察官。
受理案件后,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迅速启动审查程序:检察官走访村综治中心、查看执法记录仪视频、询问办案民警、细致研判伤情报告,最终查明张某某的肋骨骨折是双方滚压在地时所致,并非李某某主动击打。“法律认定要讲证据,也要解矛盾。”检察官释法说理与矛盾化解同步推进。一方面,联合综治中心启动调解,向张某某一一分析证据链:冲突中,李某某曾挣脱离开,是张某某捡石头砸人引发二次拉扯;伤情成因上,骨折源于双方扭打滚压,李某某并无伤害的主观故意。另一方面,协调村委会对争议杨树权属做出明确说明。经多轮沟通,双方达成和解,这场因征地纠纷引发的矛盾得以平息。
法治温情护老兵重燃生活希望
“多亏了你们的帮助,我才能够重新站起来啊。”7月24日,在宜昌市猇亭区人民检察院一次案件回访中,王某某高兴地向检察官展示自由活动的双腿。
这温暖的一幕,要从今年年初的一场意外说起。今年2月的一天,王某某坐着轮椅,被妻子搀扶着走进猇亭区检察院检察工作室。在仔细审查案件材料和耐心询问后,拼凑出这个退伍老兵的困境:原来1994年退伍返乡的王某某,多年来一直在猇亭打零工维持生计。因与陌生男子张某某挪动电动车发生口角,遭对方持刀砍伤,导致身上留下20余处伤口,腿部被鉴定为轻伤二级,从此只能与轮椅相伴。
“老王受伤了,我们家一下子就没了顶梁柱啊!”王某某的妻子抹着眼泪说。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夫妻都患有慢性疾病,还要赡养年过八旬的老母亲,2024年已被纳入低保边缘户。意外让积蓄耗尽,还欠下2万多医疗费,二次手术费更是奢望。而张某某长期无业、名下无财产,根本拿不到赔偿款。
“不能让老兵流血又流泪!”检察官没有放弃,在仔细审查案件材料后,决定对其开展司法救助。检察官驱车前往王某某位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老家调查走访,向当地村委会核实家中的真实情况。在走访中,检察官一边耐心倾听王某某的心声,一边帮助他理顺案件中的法律关系,解释司法救助的最新政策。检察机关研究后发现王某某符合军人优先救助条件,当即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村委会对接核实,调取服役档案、协调出具家庭困难证明。最终,4.3万余元司法救助金送到了王某某手中。收到救助金的当天,他就住进医院对腿部进行二次手术和康复治疗。
“我又站起来了!”经过2个月的精心治疗和康复训练,王某某在摆脱双拐的第一时间,就向检察官打来了报喜的电话。
宜昌市猇亭区检察院自入驻以来,接待来访群众60余次,参与化解矛盾23次,受理司法救助3件,发放司法救助金9.8万元,全部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从为邻里纠纷解开法情困局,再到老兵重燃生活希望,“检察+综治”的联动机制正像一张细密的防护网,将法律的严谨与民生的温情织在一起。这是司法为民的初心在基层生根发芽,是检察蓝绘就的平安画卷。在守护群众幸福的路上,检察官永远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