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市域位于国家治理的中间层级,权能较为完备、资源较为丰富,以市域为着眼点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有利于承上启下、以城带乡、以点带面。
2019年以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政法委着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组织开展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动各地逐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水平,解决好影响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
各地立足地方特点,加强工作创新,扎实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将众多试点经验从“盆景”巧变“风景”,把一粒粒“珍珠”串成美丽“项链”,以市域平安助推中国之治再创新奇迹,绘就平安新画卷。
科学指导助力加速推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作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要求“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崭新的时代命题。
中央政法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科学指导助力此项工作加速推进。
2020年以来,中央政法委起草并印发《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试行)》《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分类指导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20年、2022年先后印发两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
一个个文件陆续下发,逐步构建、完善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制度遵循。
2020年,按照“中央层面统筹、省级推进、市级发力”的总体思路,中央政法委起草工作方案并部署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试点自愿申报、不设门槛、三年一期,同时起步、接续达标,全国共有416个地区参加试点,百花齐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2021年,中央政法委着眼试点地市社会治理基础条件、面临风险等各不相同的情况,创新分类指导的思路,将试点工作分为“推进体制现代化”“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五类风险’”“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作用”的“1+5+5”11个项目。以此为指引,中央政法委推动试点地区既“全面建”,整体提升水平;又“重点创”,选择1到2个项目进行重点探索创新。
为更好地推动试点工作,加强对各地的理论指导和经验交流,2020年以来,中央政法委先后筹备召开9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目前已完成对11个方面的全覆盖交流指导,形成工作闭环,帮助各地更好地理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有关工作。
2022年,中央政法委创办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交流平台,先后由不同地市分专题轮值主办7次,由试点项目认领地市党委政法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各省级党委政法委分管负责同志参加,分专题交流试点中的心得体会和创新经验。
7次研讨班举办下来,已有302个地市参加,占所有试点地市的72%,引领各地创新实践效果十分显著。
3年来,以试点工作为载体,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在全国广泛、深入推进,结出了累累硕果。
试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各地加强实践探索,发挥市域优势,集聚资源力量,创新运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方式,统筹推进社会治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促进解决社会治理“碎片化”问题,确保更多风险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广东、安徽、福建等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有效统筹工作力量和社会资源,有力应对协调处理好各类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大小事务,推动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实现新跃升。
各试点地市绝大部分成立了社会治理或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其中超过90%的地区由党委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科学规划社会治理“任务书”“路线图”,有力督促了各方责任落实、各项措施落地,确保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蹄疾步稳、扎实有序推进。
凝聚“共建共治”合力,激活市域社会治理一池春水。
各地着力统筹条块工作资源,搭建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的市域指挥体系,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建成率分别达到93.6%、94.7%、96.9%,不少地市还将综治中心、网格服务管理中心等多个平台整合为社会治理中心,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再上新台阶。
“湾村明白人”充分发挥人熟、路熟、情况熟的“土著优势”,协助村干部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统统办成“明白事”——湖南省耒阳市创新推出“湾村明白人”治理模式,引导各湾村中爱家乡、热心肠、肯奉献的乡贤、能人等发挥自身优势,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各地建立“湾村明白人”“应急小单元”等机制,构建了党委领导下,政府、市场和群众同向发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为探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更多有生力量,成为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一大有效助力。
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我家终于能装电梯了,以后再也不担心爬楼这个难题了!”当加梯惠民工程覆盖到自家时,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东新街道某小区一老人难掩心中喜悦。
近年来,杭州市率先启动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调处化解加梯纠纷,方便居民出行,形成了和谐加梯的“杭州方案”。
随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稳步推进,社会治理“精准精细”水平随之进一步提升。各地注重从市级层面入手,加强对基层基础的支持保障,形成“大数据+铁脚板”、“十联户”、党员干部“下社区、回小区、入网格、进楼栋”等做法,让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感觉更敏锐、应对更细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高。
永州市地处湖南省南部,毗邻“两广”,社会治安情况较为复杂。近年来,永州市围绕实现城区1、3、5分钟和农村15分钟到达现场处置案事件的目标,探索创设“永州快反”机制,提升了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的能力水平。2022年1月至6月,当地命案同比下降40%,公众安全感测评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永州只是一个侧影。各地聚焦将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在市域,找准本地区突出风险问题,通过突出婚姻家庭纠纷“三色预警”、创设“快反”机制等工作,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安等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地进一步优化方法手段,变被动应战为主动出击,特别将科技运用作为重要支撑,突出矛盾风险的前端发现、前沿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重庆市渝北区主动适应新形势,坚持专业化提升、社会化协同、智慧化赋能,切实抓牢社会治安防控主动权;浙江省嘉兴市在全面建成“智安小区”的基础上,推进“智安镇(街道)”建设,建成的“智安镇(街道)”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4.3%。
试点以来,全国试点地市“五类风险”引发的案事件普遍呈下降态势,助推全国命案继续保持同比下降、公共安全事故起数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解锁中国之治密钥,守护群众幸福安宁。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解日益深刻、认识日益提升、措施日益有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安全稳定形势进一步优化,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助力续写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