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事心双解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时间:2025-11-16 18:58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责任编辑: 李鸽

图片

小物业关乎大民生。物业服务涉及千家万户、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解决物业纠纷既要解“法结”,又要解“心结”。


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动作为,有效整合各类解纷资源,找准物业纠纷类型、成因、特征,精准发力实现“事心双解”,同时兼顾合理解决群众诉求和物业单位生存发展,更好地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解地下室积水纠纷


【案情经过】今年6月24日,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北小区某单元楼一层的某居民在入住装修时,发现该楼地下室积水严重。该楼始建于1954年,属老旧房屋,地下室为原人防设施,一楼部分管线需穿地下室而过,积水引发居民强烈担忧。


该居民第一时间联系小区物业单位,物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地下室为废弃人防设施、积水未达水泵运转深度”为由未进行处理。隔周该居民再次反映这一情况,物业单位仍坚持以此前缘由进行推脱。该居民随即向汽北社区综治中心提交诉求,综治中心迅速介入调解。


【主要做法】综治中心带着该居民诉求与物业单位进行对接核实,得知物业单位已修复渗水漏点,但因剩余积水水位未达机器排水的最低高度,且地下室杂物极多需专业采水泵排放,加之物业单位人力不足,计划待积水自行阴干。物业单位明确积水不影响房屋结构,居民可正常装修。


为尽快打消居民顾虑、化解矛盾,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咨询专业人员后,制定“人工铲水与机器排水结合”方案。经协商,物业单位派出两名专业人员携设备,联合综治中心4名工作人员开展积水清理工作,将200平方米地下室积水全部清理完毕。


综治中心及时向该居民反馈清理结果,并针对其新住户身份,详解小区老旧房屋特点、产权单位性质及物业单位因历史原因存在的局限,承诺社区可协助解决后续困难。物业单位也补充说明施工细节,弥补了此前在沟通上存在的短板。居民了解情况后,对处理结果表示理解与满意。


【工作心得】汽北社区综治主任孟炜:此次调解中,综治中心发挥了“桥梁”作用,既向居民解读物业工作流程,帮助其理解物业单位的工作;又督促物业单位工作提速,在人员上提供支持,加速解决问题。一番努力之下,增强了双方互信,拉近了居民与物业单位、社区居委会间的距离,为社区治理筑牢了基础。


破充电桩配备难题


【案情经过】2024年5月15日早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路街道营北社区网格员小秦依照惯例在网格内进行走访巡查,走到某小区时发现有群众聚集在售楼处。业主老张情绪激动:“卖房时说配套设施齐全,结果连充电桩都不装就交房。”


小秦进一步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该小区于月初新交付,业主满心欢喜入住后,却发现缺少充电棚、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开发商“再等等”“过几天”的敷衍态度,更是给群众的怒火添了把柴。着手安抚群众情绪之余,小秦立刻将此事上报。当日9时,该事件在长江路街道综治中心得到响应。


【主要做法】为避免事件演变升级,综治中心负责人火速带领小区办工作人员、社区干部、“老管家”调解员、电力公司网格员赶到现场。综治中心坐镇,几方代表围坐会商。交谈间,群众表达了充电需求,开发商给出了复杂的施工程序,双方各执一词。


摸到僵持的症结,综治中心统筹调度的“指挥棒”有了方向:小区办工作人员上报区住建局加速推进流程,电力公司网格员协调供电公司安排线路,开发商联系消防部门做好验收,社区干部逐户登记需求,“老管家”调解员做好群众情绪安抚。在法律专家的见证下,业主与开发商达成共识,确定了解决方案:排查安全隐患,合理选定场地,业主表决同意,开展施工监督。


经过一周努力,5个崭新的充电棚成功落地,200余个充电口投入使用。在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下,事件得到有效解决。


【工作心得】长江路街道政法委员庄梅:将矛盾发现于微末、处置于初发,综治中心创新打造“长江前哨”工作品牌,依托“中心—条线—村居—网格”的矛盾调处对接机制,以多方联动打破矛盾僵局,以多元共治巧解治理难题,探索出一条“中心、村居、专业性组织”三级调解主体高效互动的好路子。


促物业费顺利收取


【案情经过】一面印有“高效调解化纠纷 司法为民办实事”14个大字的锦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综治中心格外引人注目。今年7月4日,梧州市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紧紧握住调解员吴凤华的手,语气恳切:“感谢您不仅帮我们追回拖欠的物业费,还让公司明白,物业服务要先听租户的心声。”


时间回溯至5月下旬,一场因委托经营合同引发的矛盾正在升温。某商业管理公司因部分商户拒交物业费,采取了停电措施,试图逼迫商户履约,却让原本就存在的矛盾迅速激化,12户商户集体抵制,双方剑拔弩张。


【主要做法】涉及商户多、利益关系复杂,必须快速介入,防止矛盾蔓延。万秀区综治中心从由退休法官、执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调解专家库中,抽调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吴凤华牵头组成调解团队。调解现场,吴凤华团队创新采用“面对面沟通+背对背疏导”的双轨模式。面对商业管理公司,调解员直指核心:“擅自停电不仅违反民法典相关规定,更是将矛盾推向对立面的非理性行为。”转向商户时,调解员则耐心释法:“对物业服务不满或费用有异议,可通过协商、投诉等合法途径解决,拒交物业费并非良策,反而可能因违约承担额外责任。”


法理之外,更有温度。调解团队深入了解商户诉求,组织双方针对具体问题逐项协商,最终促成商业管理公司作出承诺:组织人员完成空调系统检修,同时建立每月商户沟通会制度等。最后,商户们当场交纳了14万余元物业费,矛盾得以顺利解决。


【工作心得】万秀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廖敬生: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与万秀区“调解队”的助力赋能息息相关。这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队伍,凭借“法理讲透、情理讲通、利益讲清”的三维调解法,成为万秀区综治中心矛盾化解领域的“金字招牌”。三维调解法不仅有效化解个案,还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长效机制。



图片

声明:本文转自法治日报,在此致谢!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