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等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合作持续深化;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布局持续拓展,注册科技型企业累计超过260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7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正式运行,首届五大道金融论坛彰显天津金融底蕴;推进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任务全部完成……
一年砥砺奋进,一年春华秋实。这些写进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和成绩,见证了天津2024年朝着高质量发展迈出的坚定步伐。而在全市政法机关交出的“法治答卷”里,也写满了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力量。
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政法机关应如何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对此,天津政法各单位给出自己的答案: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战略牵引,围绕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优解。
打造一流平台护航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是否可感可享,需要一把科学的“硬标尺”测量,法治无疑是这把标尺上的“定盘星”。过去一年,我市政法机关高水平推进平安天津、法治天津建设,以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以法治助力高品质生活,努力创造让人民群众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良好社会环境。
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通过全面、大量的取证工作,一个利用皮包公司进行贷款诈骗、涉案金额1.8亿元的团伙被一网打尽;警方抽丝剥茧,一个利用伪造交通事故进行保险诈骗的60余人的诈骗团伙彻底覆灭;在“夏季行动”中,对我市资代行业虚开犯罪、骗取出口退税系列案件开展集中打击,侦破了特大虚开发票案,有效震慑此类犯罪……2024年,天津市公安局共计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90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约25.14亿元。同时,天津市公安局聚焦服务文旅经济,2616万人次参与的1161场大型活动安全顺利举办,五一、国庆假期,确保超5600万游客出游安全。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过程中,积极完善入境免签、便利外国人来华等服务举措,推动邮轮入境免签政策,助力打造天津文旅品牌。
2024年,天津检察机关始终致力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积极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保障,确保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在法治的框架内健康、稳定发展。2024年,检察机关在打击经济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提起公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000人,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163人,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56人,为市场主体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问需,引领企业提升法治化经营水平。
营商环境需要法治保驾护航,全市法院通过优化审判流程,提升司法透明度,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从金融纠纷的高效化解到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从企业权益的全面保障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2024年,全市各级法院共制定191项具体措施,依法审理一审民商事案件35.9万件;审理涉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两翼”建设等案件近3万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新业态新模式等保护力度,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千余件。
十年新起点为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十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如春雷般炸响。京津冀地区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三地各有千秋,携手共进。2024年,天津市政法机关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聚焦重点领域,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
2024年9月,天津市委政法委高质量承办2024年度京津冀政法工作联席会,制定《2024年度推进京津冀政法工作协同重点工作项目》,深入推进政法工作协同,在防风险、筑屏障、保发展、提效能等多领域构建起联动高效的政法协同工作格局,为助力打造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提供坚实保障。
本市与京、冀两地公安机关共同实现了新车注册登记预选机动车号牌等9个事项的“同事同标”;积极推进京津冀三地政务服务电子印章跨区域、跨平台互认……2024年,天津市公安局持续深化京津冀警务协同,与京、冀公安机关共同推出45项京津冀“同事同标”、11项“跨省通办”、35项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电子印章互通互认,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天津检察机关进一步增强检察联动协作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需求的适配性,与京、冀检察机关升级完善合作框架意见,明确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机制,突出金融检察、数字检察、法治化营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重点领域工作协同,提升现代化检察履职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2024年,针对长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天津市检一分院牵头组织北京市检四分院、河北省承德市检察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京津冀边界处长城保护专项行动”,通过现场踏勘、走访调查等方式,形成了工作合力,推动了长城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024年,天津法院系统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推出多项服务保障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法院认真落实三地高院签署的《关于加强司法协作为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提供服务保障的框架协议》,就打击治理污染环境违法犯罪、加强大运河保护、跨域执行、跨域立案、网上立案、在线调解等联签18项合作协议。2024年,京津冀三地北运河沿线法院召开“凝聚法治力量共护千年运河”京津冀大运河保护研讨会,共同签署《加强大运河保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跨区域诉讼服务、环境资源审判等协作机制。天津海事法院与河北秦皇岛法院协作,成功调解一起跨京津冀三地的船舶买卖合同纠纷,为大运河沿线的航运业提供了稳定的法治环境。
2024年,天津司法行政机关与京冀两地司法厅(局)紧密对接、加强联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法治保障的“桥头堡”和“主力军”。天津市司法局与京冀两地司法厅(局)完善并重新签订了《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新的工作体系,全面深化三地交流合作,全力筑牢京津冀司法行政协同发展的“四梁八柱”;落实公证文书核查合作机制,配合京冀两地完成公证异地核查300余件,提升公证管理服务协同水平;建立京津冀仲裁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服务国家大计的仲裁法律服务平台。
激活法治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天津政法各单位持续聚焦市场主体司法需求,全力提升司法质效,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天津市委政法委全力保障市委“十项行动”“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制定了全市政法机关贯彻落实市委“十项行动”重点任务清单,建立政法机关支持保障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机制,依法保障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法治保障,从制度上为新质生产力铺设法治化发展轨道。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天津检察机关落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要求,通过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推动建立快速维权机制等措施,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2024年,天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侵犯商业秘密、假冒注册商标等犯罪85人。
2024年2月,一场“干货满满”的法治座谈会在天开西青园法官工作室举办,法官针对园区企业续约事宜展开工作,从法律层面认真分析了园区平台公司与入驻企业之间签订的企业孵化协议条款,指出其中的关键问题与风险隐患,对协议到期后的续约事宜提供了合理的法律建议。这场具有针对性的法治服务,是全市法院服务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2024年,全市法院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天开园建设、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意见,成立天开园人民法庭、天开园津南园法官工作站、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室,持续提升司法服务保障水平。聚焦“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求,新设6家环境资源法庭,与18部门联合印发《天津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加强恢复性司法措施使用,审理涉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等案件3450件。
在法治引领天开高新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天津市司法局也亮出了自己的成绩单。他们联合市科技局签订为天开高教科技园提供法律服务框架协议及仲裁法律服务合作协议,全力为园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成立天开园法律服务工作室,设立企业服务日,开展定期服务、日常服务和线上服务;实施《天津市公证行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十项举措》,为园区企业提供预约办、上门办、一证一案等个性化公正法律服务。
更高层次谋划、更宽领域推进,回顾2024年,全市政法机关以坚实的步伐和创新的举措,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法治保障,让法治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更多政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