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从“模范歼灭战”军民携手到基层法庭为民情怀
时间:2025-08-29 14:48来源:河北长安网责任编辑: 陈言

图为陈庄法庭干警入户做调解工作。

秋阳穿过太行山的层林,落在灵寿县人民法院陈庄法庭的牌匾上,金辉里藏着相隔八十多年的两段故事。一段刻在1939年的烽火里:八路军将士在这里打响“模范歼灭战”,用热血守护家园;一段写在今日的卷宗中:法官们怀揣司法为民初心,隔着屏幕为千里外的当事人化解纠纷。

从枪林弹雨到法槌轻落,陈庄的山水记得,这里的守护从未改变。

烽火中的坚守:

从战场到“流动法庭”

1939年9月,陈庄的空气里弥漫着硝烟。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团旅团长水原义重少将指挥向西进犯,妄图袭击晋察冀边区南部重镇陈庄。彼时,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率部与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部互相配合,军民携手展开了一场教科书级的歼灭战。陈庄战斗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敌后的模范歼灭战之一,共毙伤俘日伪军1200余人,挫败了日伪军寻歼八路军主力、破坏晋察冀边区后方的企图。

“陈庄战斗的胜利,靠的是军民一条心。”陈庄歼灭战陈列馆的讲解员指着战地照片说,“当时百姓送粮、抬担架,连孩童都帮着放哨。”

1944年,太行深处的煤油灯下,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王斐然在一份离婚判决书上落笔。双方因不服阜平县司法处一审判决,到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口头提起上诉。办案法官翻山越岭跑了几个村,前往原、被告所属的区公所了解情况,跟老乡们开了多次“群众评议会”,既听了村民们“为孩子不应离”的传统顾虑,又听了一些青年“感情破裂就应该离”的观点。最终,判决不仅准予离婚,还明确“未离婚前男方须供女方生计”——这纸浸着油墨香的文书,成了边区婚姻条例“婚姻自由”原则最生动的注脚。

“那时的法庭没有固定屋舍,树底下、碾盘旁都是审判席。”灵寿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法官助理许玉洁捧着泛黄的卷宗说,边区法官背着公文包走村串户,遇着日军“扫荡”就把案卷藏进山洞,“他们在战火里守护的不只是法律条文,更是老百姓过日子的盼头。”

山村里的传承:

从“跑腿办案”到“云端解纷”

陈庄法庭庭长何成江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管辖范围图,52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标着93个自然村的名字。“当年战士们守护的每一寸土地,现在都是我们的‘责任田’。”何成江说。

今年春天,云南的高某某要和陈庄镇的王某某离婚,两人分居十余年,一个在南方打工,一个因腿疾留在当地。“本想线上调解,可王某某因为年纪大,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何成江回忆。

于是,法庭干警联系老人的邻居帮忙,电话里手把手教操作:“点图标,看见法官头像了吗……”几天后,双方当事人隔着屏幕,在电子调解笔录上签字。王某某感慨地说:“原以为距离这么远,事难办,没想到法官比亲人还上心。”

这样的调解,在陈庄法庭不算新鲜。

一对夫妻为柴米油盐吵红了脸,女方哭着要离婚。法庭干警和特邀调解员搬来当年边区法院法官的法子,叫上双方亲戚长辈在村委会开“评理会”。“你们双方结婚这么多年了,日子过得也算红火,夫妻哪有隔夜的仇……”“你们的两个孩子现在正是中考和高考的关键时期,多为孩子考虑考虑……”大家三句话不离乡情、五句话带着法理,最后男方红着眼道歉,女方抹着泪笑了。

“陈庄战斗时,老乡给八路军送热汤;现在我们去村里办案,大妈总会塞来煮玉米。”何成江说,每次走村串户,看着田埂上扛着锄头的乡亲,就想起那段烽火记忆:“当年战士们保卫群众的生命,现在我们守护群众的顺心。”

薪火相传:

从太行一隅到燕赵大地

从当年的“流动法庭”到现在的“线上法庭”,变的是办案方式,不变的是“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夕阳西下,陈庄法庭的灯亮了。书记员整理着当天的案卷,桌边书籍的封面上写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这正是河北法院工作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原则。

从推动“三源共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到以党建赋能让“枫桥式人民法庭”扎根乡土;从用科技搭建“云端解纷”桥梁,到让司法服务跟着群众需求走……燕赵大地上,像陈庄法庭这样的基层法庭还有很多,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司法为民的道路。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