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分,赞皇县深山里,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
行走在黄北坪乡中马峪村的青石板路上,让人时刻感受到镌刻在这里的八十余载岁月沧桑。这里,曾是抗战时期冀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据点,如今是乡村振兴的幸福家园;而守护这片热土的赞皇县人民法院,用铿锵的步履,从烽火岁月的司法萌芽到新时代的法治护航,正续写着“人民司法为人民”的时代篇章。
烽火中的中马峪:太行山上的“红色堡垒”
赞皇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冀西抗日的重要战场。该县中马峪村,地处县城西南方向山谷内,是连接丘陵和大山的关节点。其东北面通城西重镇野草湾,东南面通城南重镇院头,与县城直线方向是重重丘陵和高山,相对比较隐蔽;侧翼又交通便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当年,这个仅有80户、200多口人的中马峪村,是太行一专署(冀西专署)、赞皇抗日县政府及独立营长期的驻扎地,也是党政军部门最多、法律部门较全、法治建设最好、群众基础最好的抗日堡垒村。
1937年底至1945年8月份,中国共产党人在中马峪这片红色热土上,一手拿着枪杆,开展武装抗日斗争,杨秀峰、陈锡联、秦基伟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块革命根据地上工作和生活,指挥晋冀鲁豫边区的敌后抗战工作;一手持有法律,开始红色法治的伟大尝试,颁布了涉及土地、婚姻、民事调解等法律法规,建立了中马峪承审处、民调科、监狱股等司法机构,进行了红色法治的实践和探索。
承审处,就是人民法院的前身。当年,为稳定根据地局势,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制定土地使用法、婚姻法、妨害婚姻治罪条例、减租减息条例、民事调解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建立了较完整的敌后游击状态下的司法体制,一、二审机构同在一个根据地办公,方便群众诉讼,并采取“巡回就审”“司法指导”“春耕假释”等多项司法制度,使得“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执法如山”的方针得以贯彻落实。
回望抗战烽火硝烟的记忆,没有法槌,没有法袍,但在中马峪村口老槐树下,冀西专署、赞皇县抗日县政府承审处依理依法“断案”,大家都服。
村里妇女杨小妮与丈夫结婚十年,常挨婆婆和丈夫打骂,苦苦劳作得到的却是冷饭残食。村妇救会专门把杨小妮受虐待的遭遇提到议事日程,先后召开农会及老太太会,多次讨论,帮助调解但无果。最后,根据群众意见,依照婚姻法之规定,公正评判允许离婚。同时,根据男方的条件,为杨小妮争取了抚养费,让其带走自己的衣服,婆家给粮食三斗、钱十元、布一匹,分三次还清。杨小妮离婚的事迅速传遍了附近的村子,妇女们纷纷找妇救会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时候没有正规法庭,但‘公道’二字刻在每个人心里。”村里一位老党员介绍,当时八路军干部常在村口老槐树下“断案”:有村民因藏粮争执,干部就带着大家忆苦思甜,讲“保家卫国,先保邻里和睦”;有地主趁机哄抬粮价,干部便依据抗日政府颁布的《减租减息条例》,让地主退还多收的粮款。“没有惊堂木,没有判决书,但大家都服——因为断的是理,护的是老百姓的命。”
正是这份“守公道、护家国”的信念,让中马峪村成为太行山上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抗战期间,全村30多名青年参军,村民们用小推车运送物资、用暗号传递消息,没出过一次差错。
新时代的赞皇法院:传承红色基因的“法治尖兵”
80多年后,当年中马峪村老槐树下的“公道”,已化作赞皇法院干警手中的法槌与卷宗。走进赞皇法院,“传承红色司法基因”的标语格外醒目,而中马峪村的抗战故事,更成为干警们入职培训的“必修课”。
“当年党员干部靠‘走村串户听民意’化解矛盾,现在我们也要把法庭‘搬’到老百姓身边。”赞皇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黄夫祥说。针对中马峪村所在的山区村落分散、老人出行不便的情况,法院组建了“红色巡回法庭”,每月至少两次深入各村,在村委会大院、田间地头开庭办案。今年3月,中马峪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起争执,巡回法庭干警带着卷宗赶到村里,邀请老党员、村干部共同调解,既讲法律规定,又忆当年“邻里互助”的抗战往事,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还一起修补了院墙。
除了巡回办案,赞皇法院还在中马峪村设立“红色法治教育基地”,将抗战时期的“群众司法经验”与现代法治结合:组织干警走访老党员,整理《冀西抗日根据地司法故事集》;针对村里的留守老人,开展防养老诈骗普法宣传,用当年“识破日军假情报”的案例类比诈骗套路,让老人们听得懂、记在心;开展“夜间普法宣传”活动,干警们化身“普法主播”,围绕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电信诈骗、老年人权益保护等热点问题,通过“案例讲解+法条解读”的形式,把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用“接地气”的方式为群众送上“法治夜宵”。
同时,赞皇法院还邀请县第四中学师生前往中马峪红色法治教育基地,通过参观杨秀峰故居、承审处旧址、看守所旧址等地,使他们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此次参观学习活动,将红色文化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法治教育课。
从烽火岁月的“露天法庭”到新时代的“巡回法庭”,从抗日根据地的“公道信念”到如今的“法治护航”,赞皇法院干警始终沿着中马峪村传承的红色足迹前行,以“守公道、护民生”的忠诚履职,为这片热土的乡村振兴、百姓幸福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