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的褶皱深处,1103公里的边境线如同一条银链,串联起星罗棋布的“护边驿站”。这些形态各异的“草原小屋”,用一抹和谐蓝、一道安全橙、一片传承红,共同调出了坚实而温暖的平安底色,绘就了一幅新时代北疆草原上的和谐画卷。

定分止争的“蓝色纽带”
锡林郭勒草原已染上秋色,但牧民哈某却无心欣赏这番美景,他赶着羊路过自家草场时,远远就看见草捆东倒西歪散在地上,裸露的草皮在阳光下格外扎眼。当即拨通了边境派出所的电话,声音里满是焦急:“警察同志,别人欺负我,打草机开到我家草场上来了!”
正在附近的护边驿站开展工作的刘如,接到消息后立刻携带执法记录仪与同事赶往哈某家。抵达现场后,他一边耐心询问事发经过,一边蹲下身察看草场收割痕迹,对照草场确权图纸核对边界,经过与争执双方的沟通,他迅速理清了事情原委:原来是哈某邻居雇佣人员因GPS故障越界收割了哈某的草,但因哈某一时情绪激动,导致双方产生争执。刘如看向不远处的护边驿站,提议道:“草原上风大,站着说话也不方便,我们护边驿站有桌椅还能喝口热水,咱们去那儿慢慢算、慢慢说。”双方跟着刘如往护边驿站走。
在护边驿站,刘如一边安抚着双方的情绪,见缝插针地科普相关法规,场部工作人员帮着核算损失、商议补偿。从草原管理讲到邻里情谊,从法律规定谈到传统美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签署了调解协议书。
护边驿站的灯光下,映照的永远是情与法的交融,是守护者那份刚柔并济的初心。

应急救援的“橙色先锋”
在边境草原上,天气变幻往往只在一瞬,“防患于未然”是护边驿站作为“橙色先锋”的应急铁律,这里从不被动等待险情发生,而是习惯把准备做在前面,贺斯格乌拉边境派出所的护边驿站更是如此。
早在寒潮预警发布的前一天,贺斯格乌拉边境派出所的护边驿站里,应急准备工作就已悄然展开。护边驿站的物资柜上,贴着一张红色的“应急储备清单”,民警们正逐一核对:除雪铲按大小码放整齐,不同车型的防滑链用标签分类捆好,医疗急救包里的冻伤膏、绷带都检查过保质期,就连墙角的热水壶也时刻准备着,壶里的姜茶,是为可能被困的人员提前准备的。
2025年10月16日寒潮如期而至,9级大风卷着积雪瞬间席卷草原,野外能见度不足5米,路面结起一层“暗冰”,道路被积雪迅速覆盖。6辆半挂牵引车接连打滑,无法正常行驶,13名司乘人员被困在严寒中。
警报传来,贺斯格乌拉边境派出所民警迅速出动。他们带着早已备好的防滑链、救援绳和热水食物,顶风冒雪奔赴现场。
“稳住方向,慢抬离合......”民警朝鲁蒙一边指挥,一边俯身钻进车底,徒手安装防滑链。寒风如刀割面,却没有一人退缩。他们用铁锹清理轮胎下的积雪坚冰,一趟、两趟、三趟......经过6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民警们眉梢结满冰霜,脸颊冻得通红。
当最后一辆大车顺利脱困,来自河北的司机老李激动地握着朝鲁蒙冻得发红的手说:“这么恶劣的天气,真没想到你们能赶来!要不是你们,我们真不知道要冻到啥时候!”
风雪无情,人间有爱。这次救援正是护边驿站机制下警民联动、多方协作的生动体现。这座小小的护边驿站在危急时分释放出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精神传承的“红色堡垒”
除了紧急出动、抢险救援的民警,常年驻守在这里的护边员们,故事各不相同,但那份坚守的底色却同样动人。在护边驿站,护边员罗志达轻抚着虽已褪色却依然鲜红的袖标,目光坚毅:“儿子穿军装守国门,我穿执勤服护边境。我们父子岗位不同,守护的都是祖国的边疆。”
二十余年扎根边疆,罗志达已是这里的“活地图”。他所负责的区域地形复杂,夏季暴雨冲毁道路,冬季积雪深可没马,却从未阻挡他巡边的脚步。翻开他的工作日志,仅2023年特大雪灾期间,他连续17天坚守前沿哨点,及时上报险情、协助抢通道路,若算全年,累计参与联合巡边150余次,处置边情隐患47起,提供各类信息线索200余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护边员”等荣誉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
这份坚守,更是一种传承。2024年春节前,一场特别的“团圆”在电话中实现。三年未见的儿子罗建平在探亲途中接到紧急任务,只能临时折返。面对又一次失约的儿子,罗志达话语铿锵:“你是军人,任务要紧。去吧……咱爷俩,一个守着国门,一个守着草原,心里团圆就行了。”
如今,罗建平在部队主动加入边境巡逻分队,荣获“执勤能手”称号。罗志达的巡边装备包中,始终珍藏着儿子军功章的复印件:“每次巡边都带着,就像和孩子一起作战。”
以护边驿站为中心,罗志达带动周边牧民构建起约50公里的巡防圈。“驿站+家庭”模式将个人的坚守延伸为家族的接力,让“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成为边境常态。这种绵延不断的“蒙古马精神”,让护边驿站成为一座座红色的精神堡垒,凝聚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辽阔的北疆草原上,护边驿站从来不是孤立的建筑,它们用温情与法治守护一草一木,于风雪中开辟生命通道,更见证着代代传承的家国情怀和守望相助的动人篇章,这份鲜活的“三原色”守护,终将伴着戍边人的坚定守望,凝成永不褪色的平安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