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有什么用?以后我就回家种茶叶,茶树又不识字。”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句话久久萦绕在高原的耳畔。吴显旺清澈的眼神浮现在眼前,让他感到无比心疼。一定要让他重返课堂!想到这里,他的脚步不由得紧凑了起来。
这是支教民警高原第一次参加“下乡劝返”工作,也彻底改变了他的支教生涯。高原来自辽宁边检总站,是一名移民管理警察。师范院校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初级中学,成为了一名体育老师。一次上课时,高原发现班上少了一个孩子,便在课后找班主任反映情况。在班主任的叹息声中,他才知道那个孩子辍学了。
三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采茶和外出打工。由于每家每户都有多个孩子要抚养,大部分家庭经济拮据。加之家长们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在他们眼里读书没什么用,与其凭添家里的经济负担,不如让孩子早早打工赚钱。所以孩子辍学在当地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
吴显旺就是其中一个。破旧的木楼阴暗潮湿,一楼是猪圈,二楼住人,房间内也能闻到一股猪粪味,这便是吴显旺的家。吴显旺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家里除了他只有年迈的奶奶和一个在读初中的哥哥。篇头的那句话,就是他在木楼的门前说出的。说罢,他便转身关上了门,留高原一个人怔在原地。
回到学校,高原第一件事便是拨通了吴显旺父亲的电话。父亲对吴显旺的学业表现得漠不关心,又不愿听老师讲道理,没聊几句就不耐烦地挂断了电话。高原没有因他的无礼而生气,反倒激发了他“劝返”吴显旺的动力。
一连几个星期,一到周末他就提着日用品去吴显旺家做客。吴显旺的奶奶普通话不好,吴显旺就在其中充当翻译。一来二去,外地的父母也得知了此事,被这个穿着警服的老师打动了。高原和他们讲到了自己在农村长大,靠读书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的经历,终于让一家人认识到,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虽说回到了校园,可吴显旺的情况不算乐观。以前落下的功课太多,让他在期中考试成绩倒数。“不如回去养猪算了。”拿着成绩单,吴显旺十分失落。每次情绪到达低谷,高原总会带他到操场上跑步,汗水挥洒在跑道上,也冲刷掉他心中的失落与不安。
上学期,由于学校老师短缺,高原临时受领了两个班的地理课教学任务,吴显旺就在他所带的班级。第一堂课,高原便对吴显旺印象深刻:坐姿端正、听讲认真、发言积极……可无奈底子太薄,回答的问题几乎全都不对。
为了帮吴显旺提高成绩,高原常常在放学后为他补习功课。因为大多不是自己的专业学科,高原总要在补习之前,自己提前学习一遍,还要向其他老师请教教学的窍门。渐渐地,吴显旺在他的帮助下摸到了学习的门路,脸上也重新挂起了笑容。
每当补习结束后,二人总是肩并肩挤在高原宿舍的床上,举着手机看上一部电影。电影里演绎的,都是吴显旺不曾见过的世界。借着电影里的情节,高原给他讲了许多大山外面的故事,有国际时事、历史故事、风景名胜,他都听得津津有味。
现在是高原在三江县支教的第二个学期,他负责2个班的地理课程和7个班的体育课程,共计教授450余名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所教的2个班的地理单科成绩分别从全校第三名和第十名,提升到第一名和第三名,他个人也获得了本校首届试卷命题评比地理学科二等奖。在高原的帮助下,吴显旺进步明显,成绩上升了一大截。
“你是支教老师,工作一年就要走了,何必操那么多心呢?”“‘下乡劝返’工作就交给学校其他老师嘛!”类似的话,总是环绕在高原耳边,但他都不以为意。在他的心里,帮孩子们重拾走出大山的希望,本来就是支教工作的一部分。一年的支教时间,他参与“送教上门”2次,“下乡劝返”5次,帮助50多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
“我们所做的一切,也许就如冬天的阳光,在一些人倍感寒冷时给她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这是电影《我本是高山》中的一句台词,也是高原最喜欢的一句话。他说:我远没有张桂梅老师那么伟大,但我也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孩子们都能够翻越“高原”,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