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雇佣“网络水军”损害企业商业信誉;通过“代认证”“假实名”等技术手段非法租售游戏账号,形成“黑灰”产业链扰乱市场秩序;“刷单炒信”虚构交易数据与用户评价,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近期,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2024年以来上海网络检察工作情况及相关案例,并首次发布网络技术犯罪、网络新业态犯罪相关情况。

2024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网络犯罪案件5480件10413人,受理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9428件16186人,案件数量较往年略有回落,但总体仍处于高位。
从审查起诉的罪名看,电信网络诈骗罪涉及案件数居首位。此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开设赌场罪(利用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利用网络)的案件数量也较多,上述5类罪名合并占比达80.3%。
涉案人员中,不满35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占起诉总人数的77.7%。尤其在诈骗犯罪中,该年龄段占比高达87.5%。网络犯罪还呈现明显的团伙化、规模化特征,被认定为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占起诉总人数的83.0%,其中属于犯罪集团的占6.3%。
为应对网络犯罪跨域化、链条化、技术化等新情况新特点,上海检察机关着力构建“全链条打击、多维度防控”的治理新格局。
在依法严惩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面,检察机关制定办案指引,明确执法标准,做到“治罪”与“追赃”并举。2024年以来,共起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3500余人,并在办案中强化涉案财物审查与追赃挽损,切实挽回群众损失。
面对利用人工智能、数据爬取等新技术实施的新型犯罪,检察机关加强研判与类案指导,不断提升对新业态风险的司法应对能力。同时以“断链破网”为目标,纵深打击为网络犯罪提供技术支持、资金转移等服务的“黑灰产”。
立足网络空间互联互通特性,全市建成13个网络检察站点,形成“一中心、两空间、多集群”的网络检察综合治理矩阵,实现对重点区域和新兴业态的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