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委政法委监督与检察监督两类监督是保障审判权公正行使、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支撑,两者如何构建高质效衔接机制?近期,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政法委联合静安区检察院、区法学会举办《静安区民事行政案件评查机制运行十周年白皮书》发布会及“党委政法委监督与检察监督的融合路径与机制创新”研讨会,探索监督融合路径。

《白皮书》显示,2015年以来,在静安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区人民法院协同支持下,区检察院聚焦民生重点,立足“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联动机制,构建“自查自纠+集中评查+联席会议+监督反馈”工作闭环,围绕立案登记制、执行案款清理、民事行政非诉执行及“回头看”等主题开展专项评查,10年以来共评查2100余件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实现“个案监督”向“类案监督”、“事后监督”向“过程监管”、“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同时,区检察院拓宽案件评查类型,从立案监督延伸至执行领域,形成全流程监督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构建的“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联动机制,不仅为民事行政案件评查提供了制度支撑,也为深化监督职能融入区域治理大局、精准对接权益保障、助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合力打造办案规范化“静安方案”奠定基础。
从未成年到“夕阳红”构建多维权益保障“新模式
共绘“童心圆”,开展未成年人支持起诉工作,针对案件共性问题,开展法治宣讲,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守护“夕阳红”,出台服务保障“银发经济”检察方案、涉老检察融合履职工作规定等,助推基层涉老治理。
解决烦“薪”事,成立全市首家检察院驻工会支持起诉工作室,发布《民事支持起诉工作白皮书》《关于加强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的十条意见》等,会同区人民法院全流程保障其合法权益。
全力促无“碍”,启动“静安有爱、法治无碍”残疾人权益司法保障联动机制,落实“支持起诉+司法救助”等举措,织密保护网。
从基层化解到执行监督打造规范司法的“新范本”
把好司法服务入口关,常态化开展“立案登记”专项评查,定期组织“回头看”行动,持续巩固评查成效,同时凝聚法检协作合力,畅通支持起诉等救济渠道,推动从根本解决问题。
强化诉讼权利保障,聚焦矛盾纠纷高发领域,依托公开听证等方式深化释法说理,推动矛盾在基层化解、争端在前端解决,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深化虚假诉讼防范治理,联合区人民法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门会签《关于建立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与区人民法院通力协作,依法妥善办理沪牌额度执行款虚假诉讼等案件,切实维护司法公信力。
做实执行全流程监督,制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检察监督办案指引》等规范,明确办案流程。
聚焦重点领域共绘协同治理的“新蓝图”
做优行刑反向衔接,切实履职,防范“不刑不罚”,保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全市首例外汇领域反向衔接案为相关案件办理积累实践经验。
做实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静安区成立行政争议联合调处中心,相关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纠纷多方协同、源头化解。
做好社会综合治理,针对外资企业用工不规范等问题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助力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规模性租赁治理难点形成专项检察意见书,汇编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供行政监管参考。
积极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托全市首家“四联”检察服务工作站,举行检察开放日等活动,邀请代表研讨社会治理难题,凝聚合力提升效能。
研讨会上,嘉宾还就如何清晰界定党委政法委的政治引领、统筹协调职责与检察机关的专业监督、程序审查职责以实现功能互补;如何实质性提升民事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监督效能,推动解决执行难题,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如何在融合背景下推动行政检察工作靶向发力,更好将检察监督效能转化为区域治理效能等方面进行研讨,提出意见建议。
下一步,静安区检察院将持续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在区委政法委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深化与区人民法院协作配合,着力做实“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联动监督机制,通过凝聚监督合力,以精准监督助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为平安静安、法治静安建设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