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绽时,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综治中心的玻璃门刚一推开,来来往往的群众带着各种难题涌了进来——这里是群众口中“解纷不用跑断腿”的安心港湾。
在福州市委政法委的统筹协调支持下,晋安区严格按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以“四个导向”为目标,深入落实矛盾纠纷“四步十调”工作法,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工作提质增效。
法院速裁法庭的法槌与人民调解的温情对话在此交融,无人机巡防的科技感与媒体调解的民生视角在此共振。从群众“多头跑”到诉求“一站解”,从单一调解到多元共治,晋安区综治中心编织起一张“只进一扇门、化解百般结”的平安网。
矛盾化解“只进一扇门”
“我原以为这件事要耗费我非常多的精力,没想到在这里竟然能一次性解决。”回想起此前在晋安区综治中心的经历,郑某仍难掩感慨。
因经营理念分歧,郑某与合伙人王某从并肩创业演变为拳脚相向,不仅合作项目停滞,更陷入诋毁攻讦的漩涡。不久前,在他人的推荐下,郑某尝试走进了晋安区综治中心的大门。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联动派出所民警与金牌调解员开展调解
中心工作人员条分缕析,针对肢体冲突问题,联动派出所民警与金牌调解员开展调解;对于深层次的经营纠纷,则协调入驻法官及执业律师进行法律会诊,建议通过股权分割、债权债务清算等专业方案厘清法律关系。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王某诚恳道歉并承诺妥善处理公司事务后搬离,郑某也放下怨恨不再诋毁对方名誉。
打破部门藩篱、重构服务流程,让群众告别“多头跑、重复跑”的维权困境,这个案例正是晋安区综治中心“全要素集成、全周期管理”工作机制的生动写照。
特邀调解员调解纠纷
“我们有效统筹政法专业力量、人民调解及社会组织等矛盾纠纷化解资源,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形成全要素集成的工作矩阵,实现‘一站式’化解的最大效能。”晋安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常驻、轮驻人员包括政法部门、行业组织以及金花调解室等的相关工作人员40人,由中心对其进行统一管理、提供后勤保障。
在此基础上,中心的指挥调度平台着力打造集信息采集、分流转办、协调联动于一体的智慧中枢,接入无人机小分队等应用,配套设置远程矛盾调处、远程法律咨询、远程治安巡查等服务功能,实现矛盾纠纷“线上流转、云端会商、智能预警”。
司法服务“一站式智联”
1月21日,晋安区人民法院在晋安区综治中心设立的速裁法庭开庭审理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这不仅敲响了中心速裁快审的“第一槌”,更标志着晋安区矛盾纠纷化解进入多元协同的新阶段。
2024年12月底,网约车司机林某驾驶汽车在鼓山镇远洋路上与他人发生交通事故,经交警部门认定,对方对本起事故负全责。因双方对网约车停运损失分歧较大,协商无果之下,林某向晋安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材料。
综治中心速裁法庭开庭审理案件
“考虑到涉案标的额较小,且涉及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单纯的司法裁判可能激化矛盾,调解更有利于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晋安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介绍,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晋安区人民法院遂申请综治中心协助开展调解工作。
中心迅速响应,指派交通类纠纷特邀调解员介入调解。法官联合调解员从情理法角度推动双方共同分析利弊得失,促成两人最终成功达成一致意见。对方当场支付了调解协议确定的全部金额,林某也立即向法院提出了撤诉申请。
晋安区检察院在鼓山镇综治中心举行公开听证会
这起标志性案件的背后,是晋安区综治中心专业性调解力量发挥效能的生动实践。目前,晋安区综治中心已入驻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业部门和福建省房地产业协会调委会、省物业管理协会等社会组织,凭借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通过精准把握行业规则与矛盾特点,提供高效调解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有力维护社会和谐。
在具体实施中,中心通过“门诊式”接待实现精准分流,按照矛盾纠纷“四步十调”工作法,规范中心事件处置流程,完善中心事件处置流程,健全首问负责等制度,注重区、乡、村三级和中心、行业、属地三方联动化解,着力构建分层级、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联调机制。
创新调解“一案传千里”
新媒体时代,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否有新的尝试?这是晋安区在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过摸索,晋安区综治中心创造性地引入福建电视台《帮帮团》栏目组作为第三方调解力量,联合人民法院、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构建起“媒体+司法+行业”协同治理模式。这一创新办法在近期新店镇某小区物业纠纷调解中得到生动体现。
晋安区综治中心启动联动调解机制调解物业纠纷
今年初,新店镇某小区因电动车充电费大幅上涨引发物业与业主纠纷。晋安区综治中心迅速启动联动调解机制,联合《帮帮团》人民调解委员会、区人民法院及省房地产协会组成专业调解团队。
调解过程中,媒体发挥公信力优势搭建对话平台,法院提供专业法律阐释,行业协会解读行业规范标准,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