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爹爹,您去山上吗?我们捎您一脚吧。”
“哎,我回家呢。”84岁的柯爹爹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抬手指着云雾中的筠山。
连日高温天气,湖北省黄石市公安局开发区·铁山区分局太子派出所民警熊成立增加了上山巡逻的密度和频次,警车也成了便民的“滴滴车”。
一年来,开发区·铁山区分局太子派出所在全市率先开创“背包警务”模式,“背包民警”常态化进筠山开展巡山排查、纠纷化解、办证送证、安全宣传等工作,“背包户籍室”依需求开展业务,累计上门办证、送证达120余次,成功就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5起,近一年来筠山辖区未发生过电诈案件。
既是巡防,也是回家
“天气太热了,不放心。走,上山看看。”7月15日中午,开发区·铁山区分局太子派出所民警熊成立和辅警说,心里始终牵挂着4户独居的高龄老人。于是,两人在山下买了4袋馒头,一路开警车上筠山。
社区民警熊成立将车停在陈堡村村委会旁边,他和辅警走进了85岁的刘婆婆家中,他们一边打着招呼,一边从背包里拿出一提馒头递到老人手中。天气炎热,一个馒头、一碗稀饭就是留守老人的一餐。
黄石市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筠山地区面积大、海拔高、交通不便。区域内散落分布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为主。受地理条件和年龄结构限制,当地居民在办理证件、缴纳费用、看病等方面面临显著困难,“下山难”成为常态,传统的“坐堂式”警务模式和有限的警力配置难以有效辐射、及时响应这片区域的日常需求,警务工作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每周至少一次“进山”,熊成立对这条30公里的山路熟悉得像自己手掌的纹路,路上的每一道弯、每一道坎都已刻在他心里。当“背包警察”踏着石阶走来,村民脸上的笑容似是盼来家人的回归。
一次进山,多务并举
“向婆婆,我8点到你家给你送新办理的身份证,你在家吧。”4月1日,进山前,社区民警熊成立会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提前了解村民的需求和空闲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规划走访路线。
当天下午,熊成立在去陈堡村走访的路上,遇到84岁的村民明婆婆正在独自艰难步行,了解到明婆婆要下山买药,他主动帮其买药并驾车送其回家。
“下山难、跑腿远、办事难”成了筠山的民生痛点,太子派出所以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深入走访调研,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民警的背包也成了“移动警务平台”。山区老人身份证过期、行动不便等问题,熊成立或带领户籍民辅警携带便携式采集设备、背景布等,主动上门现场采集人像,再传回户籍室办理证件,待证件办理下来再送到村民手中。“一次进山、多务并举”,最大化提升警务效能。
去年7月,熊成立在筠山巡逻时,有位男子躺在地上疑似中暑了。他见状立即拨打“120”,原来,50岁的李先生早想从家里骑摩托车去镇上买药,途中李先生感觉不适便下车坐在路边休息,结果晕了过去。熊成立从背包中拿出水和藿香正气水给李先生,直到120到来,背包里常备的药品为村民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太子派出所的“警务背包”里常年装有工作必需物品,记录社情民意、矛盾纠纷、待办事项等,包括社区工作日志、法律法规宣传资料、警民联系名片,还特别配备常用药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将警务服务与民生保障有机结合。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莫伤和气。”去年6月,筠山上港村蔡先生与同村邻居因房屋权属问题发生纠纷,熊成立早发现早介入,与村委会一起走访会商,找准冲突关键加以突破,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一起可能引发冲突的矛盾得以及时化解。每周至少一次的进山基础服务工作,每月至少一次的警民恳谈会,成了太子派出所的固定工作。
“筠山的老人多,片区大,我优先保障进山用车需求”太子派出所所长朱昱说。
找得到人,问得清事
“熊警官,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我的银行卡涉嫌违法,怎么办?”5月26日,筠山筠岭村王先生接到一通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遂立即查看“警民联系牌”,熊成立接到电话后,立即驱车上山劝阻。
“这里海拔高,信息相对闭塞,但每次我们找得到人,问得清事。”筠合村村支书柯长林指着墙上的警民联系卡感慨地说。
近一年来筠山辖区未发生过电诈案件。在筠山,各村村委会显著位置张贴警民联系牌,公示社区民警信息、联系方式、服务范围等,对群众的求助或报警,做到快速响应、依法处置,增进了群众对警务工作的理解与信任。社区民警主动关心群众生活困难,力所能及提供帮助。
今年清明,柯先生在筠合村垴上湾后山祭祀,焚烧祭祀用品不慎引燃周边草木,经民警和护林员联合救援,彻底消除火灾隐患。明火扑灭后,熊成立现场召集村民宣讲森林防火知识。
背着安全下沉山区,实现了对山区治安要素的动态掌握,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特别是可防性案件)呈现下降趋势。针对山区群众年龄较大的特点安全、反诈宣传。同时,“小喇叭”、入户扫房等宣传形式的精准投放,增强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形成了警民携手共建平安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