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儿真找对地方了,这么多部门一起帮我们解决问题。”近日,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综治中心,顺利解决劳务费纠纷的郑先生感慨道。
郑先生在此体会了一次“全链条”服务:入驻中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工作人员受理该纠纷后跟进调处,劳动监察部门认定工时,拟定薪资支付方案。
从“多扇门跑断腿”到“一扇门解千结”,如今,“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这一理念正逐渐成为荆州群众共识。
联动解纷
石首市建成运行集综合治理、风险预警、多元调解于一体的综治中心,16个部门横向打通、15个乡镇和192个村级中心纵向联动,全方位满足群众办事需求。
一家知名连锁茶叶店的负责人陈先生就感受到了便利。
开业不久,茶叶店一楼遭卫生间污水反溢,两个多月不能正常营业。陈先生到石首市综治中心请求协调帮助解决赔偿事项。
了解情况后,由市工商联启动民商事调解,市民商事调解委员会成员、市综治中心调解员、市住建局有关人员等共同参与调解,短短一周时间就帮陈先生争取到了赔偿款。
荆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辖区人口和矛盾纠纷总量、日均接待群众数量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推进综治中心阵地建设,让群众在综治中心办事更方便顺畅。
目前,荆州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聚合力量
综治中心发挥作用,关键是“得有人”。
荆州整合全市442个单位、54个调解组织、3个仲裁组织、21个社会组织进驻市、县、乡综治中心。
力量“聚合”效应,在荆州市荆州区城南街道综治中心化解的一起土地纠纷中得以显现。
56岁的刘某因土地纠纷与邻居不和,多次发生争吵。御口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陈豪走访得知情况后上报,城南街道综治中心协调组织司法所、居委会干部开展工作,厘清纠纷缘由,明确土地权属。
陈豪没有止步。他了解到妻子、孩子离刘某而去,其生活比较困难,于是通过街道综治中心联系刘某户籍地党委、政府,帮其申请了低保。
“要不是综治中心和民警帮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刘某很感动。
从纠纷化解中发现社会治理问题,正是城南街道综治中心和御口路派出所创新推行“综治+警务”协同共治的日常场景。
城南街道以综治中心为核心枢纽,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居委会三方紧密协作,网格员、调解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
“不仅要当‘灭火队’,更要做‘暖心人’。”御路口派出所所长周彬说,依托综治中心,健全“综治+警务”协同共治机制,提高了解纷质效。
整合资源、聚合力量、提升实效,是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荆州区通过“法院+工会+N”“警司联调”等模式,建强“解纷超市”。
沙市区建强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建立起“一网多责、一专多能”网格员队伍,培育锣场“珊珊说事”、崇文“社区合伙人”典型。
洪湖市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壮大“平安洪湖赤卫队”,打造特色调解品牌。
目前,荆州县级综治中心人员配备率99%,乡级综治中心人员配备率98%。
督出实效
综治中心运行出实效,还要靠完备制度。
荆州市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和业务流程,健全“日排查、周研判、月调度”机制,精准研判、综合施策,构建起“市级统筹协调—县乡‘一站式’化解—村社源头防范”的闭环治理链。
松滋市八宝镇东岳村村民周某和刘某僵持5年的“买房搭地”纠纷得以化解,就是闭环治理的成效。
2005年,周某将房屋卖给邻居刘某,并口头承诺赠送1.25亩田地供刘某使用,但此条款未写入合同。2019年,周某要求收回1.25亩田地。双方各执一词,从争吵升级到肢体冲突,松滋市公安局八宝镇派出所多次出警。
得知情况后,八宝镇综治中心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组织相关部门实地查看,召开风险研判会,会商土地权属解决方案,并聘请当地调解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参与调解。
历经50次入户调解,双方终和解:明确田界,签订治安调解协议及谅解书。
为督出实效,荆州市组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督查专班分赴各县(市、区)开展实地调研、暗访督导,将发现的92条问题清单纳入市级层面重点督导,点对点下发县(市、区)委书记,清单化交办、限期整改。
荆州市还做实综治中心“智治支撑”,依托湖北省综治网格平台点对点调度、面对面分析,对各县(市、区)排查的难点堵点事项和突出矛盾纠纷实行线上会商研判,推动多元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