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不用打官司、不用耗时间,这么快就解决了我们和客户的大难题,金融调解确实‘划得来’!”签完调解协议,某银行工作人员忍不住感慨。这背后,是湖北省宜昌市宜都法院红花套法庭与镇综治中心联手打出的一套高效调解“组合拳”。
信用卡欠款六年,银行催收无果,眼看就要对簿公堂;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还款压力山大,矛盾一触即发……这些常见的“金融死局”,在宜都市红花套镇,却在短短三天内连破两局,靠的不是冰冷的判决,而是充满温度与智慧的“法院+综治”联合调解。
六年欠款找不到人?
故事要从一张六年前的信用卡说起。张某当年刷卡透支了本金,后续却因种种原因无力偿还,利滚利加上违约金,债务雪球越滚越大。银行催了又催,电话打了又打,却始终联系不上。“实在没办法,只能走法律途径了。”纠纷虽小,却折射出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下的缩影——信用卡透支、借款违约等案件数量激增,若不及时化解,可能蔓延成更大的社会矛盾。
红花套法庭迅速响应,研究案情:“案件事实清楚,利息也算得明白,先跟综治中心对接一下试试调解吧。”
依托“法院+综治”专业化联动解纷机制,曾在红花套镇人民政府任职现已退休的调解员邓强接手了此次调解。邓强多次拨打张某的电话,可手机里传来的始终只有忙音,他紧盯着手里的诉讼资料,突然眼前一亮——张某在其信用卡申请单紧急联系人一栏填写了其父亲的电话。
“喂,张大爷吗?我是镇综治中心的调解员,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问问张某的事情。”
电话那头的张大爷叹了口气:“这孩子在外地打工,挣的钱刚够糊口,哪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你看看我们这边能不能分期支付啊?”
“之前我们多次与他协商分期支付,张某一个电话都不接。现在过了这么多年,又说分期支付,我们无法接受。”面对老张分期支付的提议,银行工作人员选择拒绝。第一次调解,双方都憋着一口气,就这么不欢而散。
兵分两路峰回路转
僵局怎么破?红花套法庭法官助理肖玉霖和综治调解员邓强决定“兵分两路”,打好法律、情理两张牌:
邓强向张父耐心说明:“张大爷,这钱拖着不还,可不止是信誉受损。上了失信‘黑名单’,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受影响。最后法院真判下来,该执行还得执行,到时候更被动!”
肖玉霖跟银行反复沟通:“我们理解银行的处境,但张某现在确实困难,即使判决也许执行不能,一分钱都拿不回来。他父亲现在愿意出面解决,态度是积极的,你看能不能在方案上再灵活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几轮“背对背”沟通和“面对面”协商,调解室里终于有了笑声。张大爷替儿子将欠款本金及利息当场转给了银行,银行工作人员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一场纠缠了六年的信用卡纠纷,在法庭和综治中心的合力下圆满落幕。
乘胜追击再下一城
这边信用卡的“硬骨头”刚啃下来,法官助理肖玉霖和另一位调解员胡思华又迎来了新挑战,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摆上了桌面。
案情同样涉及还款困难。这次,有了之前的成功经验,法庭和人民调解员配合更加默契。他们深入了解借款人的实际困难,同时确保银行的合法权益。焦点很快聚焦:如何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还款方案?调解室里,经过一番坦诚沟通和细致计算,一个可行的分期还款方案浮出水面。双方均点头认可,并完成了当场起草,当场签订调解协议,当场司法确认的流程,一个潜在的漫长诉讼,再次被高效化解于萌芽。
红花套法庭“三天化解两案”的故事,绝非偶然。近年来,面对金融借款、信用卡等纠纷数量激增,宜都法院主动求变,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市、镇两级打造“法院+综治”专业化联动解纷机制。近期,宜都法院主动与全市主要金融机构开展联席座谈,对涉诉案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判分析并提出工作建议,共同探索金融调解的可行性。下一步,宜都法院将持续深化司法力量与社会治理资源的融合,着力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纠纷化解体系,为区域金融稳定和社会和谐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