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市综治中心受理大厅内,几名群众正坐在等候区一边翻看着中心宣传手册,一边等着叫号,综合服务窗口前,工作人员面带微笑,耐心倾听一位居民的邻里纠纷诉求,并熟练地将信息录入系统。二楼的调解室内,邵东市医调委的专职调解员与矛盾双方围坐一堂,调解员应用“三以”纠纷化解机制,情理法并用,正在化解一场医疗纠纷。中心没有怨气冲天的争吵和冲突,只有高效的流转与专业的服务,昔日“矛盾中转站”正蝶变为化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终点站”——这是邵阳市委政法委推行“源头共防、矛盾共调、三情共商、堵点共疏、经验共创”五共治理(以下简称“‘五共’治理”)的日常场景,该市在规范化建设县乡综治中心过程中全面推行“五共”措施,基层治理逻辑为之一变。
邵东市综治中心受理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
数据显示,自“五共”治理落地以来,邵阳市平安地图指数稳居全省前列,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37%,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5.62%,命案发案同比下降42.31%。这座曾面临“三情(警情、访情、诉情)居高不下”的困境之城,正通过“五共”治理重构基层治理逻辑。连日来,我们深入邵阳城乡,走访政法部门、学校、社区、企业,探寻邵阳“五共”如何从源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源头共防从“事后救火”到“事前筑堤”
在邵阳市,“源头共防”并非抽象概念,是具象化的一套覆盖城乡的风险排查处置机制。公安干警紧盯隐患点,司法人员背包式下访,社区网格员负责入户摸排,企业安全员紧盯生产隐患,学校老师关注学生心理和出行安全,形成了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网络。
“以前基层党员干部像‘消防员’,哪里出事往哪里跑,现在更像‘堤坝工’,大家合力提前把风险漏洞堵上。”新邵县酿溪镇武装政法委员曾超,道出了“源头共防”给基层治理带来的转变。
新邵县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县综治中心多功能调解室调解矛盾纠纷。
今年6月4日晚,新邵县酿溪镇某宾馆,服务员闻到一客房内散发的浓烈酒味,多次敲门无响应后,该服务员开门并对酒醉旅客进行紧急救护,酒醒后的旅客扬言要跳楼自杀,自杀不成就要出去报复社会。宾馆服务人员立即将风险报给社区,社区报给了镇里。此时是高考特护期,该镇立即将该风险提级,上报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酿溪派出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警。郯城县、沅江市和新邵县源头共防,避免了恶性事件发生,成为跨地区、多部门“源头共防”的典型案例。
邵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源头共防”把握的是矛盾根源;“矛盾共调”掌握的是矛盾规律;“三情共商”商出来的是方法论。据了解,邵阳市已建立完善跨区域联动调解机制、行业领域联动调解机制以及警调、诉调、检调、访调对接机制,开展“一站式矛调”服务,形成整体调解合力。“源头共防”还提高了矛盾的化解成功率,截至目前,邵阳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43万件,调处成功率95.88%。
“‘源头共防’的核心,是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前移到‘事前预防’。”邵阳市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科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日常排查+重点盯防+动态更新”的风险防控机制,邵阳已累计排查各类风险隐患5800余起,其中85%以上在基层得到化解,未升级为信访或案件。
邵阳市司法局联合湖南金州(邵阳)律师事务所、状元洲街道设立的“状元洲普法茶摊”。
邵阳市北塔区“宝庆夜市”,霓虹闪烁,宵夜摊前人头涌动,食客不断。邵阳市司法局联合湖南金州(邵阳)律师事务所、状元洲街道设立的“状元洲普法茶摊”在这里摆了起来,律师们定期“练摊”,人流中时常有三五人前来咨询,领取宣传资料。这种“矛盾共防”的场景每天都在邵阳上演。
矛盾共调“清官”无难调解“家务事”
邵阳市洞口县落实“矛盾共调”措施,高标准打造了镇一级综治中心,邀请德高望重的离退休人员,与镇干部共同坐班接访。顺势打造了“六零”快反中心,形成了党委领导、政法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三情”共治大格局。洞口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快反中心的特点是,对矛盾反应迅速,矛盾共调有合力,基本能做到小矛盾1小时处理到位,复杂矛盾3到7天处理到位。”
洞口县黄桥镇政府调解员在调解矛盾。
在邵阳市,“矛盾共调”打破了以往“单打独斗”的调解模式,构建起“政法力量+基层组织+社会力量”的多元调解体系。我们从邵阳市司法局了解到,全市所有乡镇(街道)、3636个村(社区)均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为41个社情复杂、警情量大的派出所配备专职调解员,实现了全覆盖,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调解格局。
邵东市周某的后续赔偿诉讼,因为牵涉范围广,涉及部门多,一直未能妥善解决。在“五共”治理推动下,邵东综治中心迅速组织周某户籍地杨桥镇政府、村综治中心、事发地宋家塘街道综治中心、周某劳务派遣公司、用工的环卫公司及其单位所属行政主管部门、保险公司等进行“矛盾共调”,2天内各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像这样矛盾共调的事例在邵阳市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邵阳市今年来通过综治中心平台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763件,办结3545件,办结率94.21%。“‘矛盾共调’不是简单增加调解力量,而是重构调解体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邵阳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三情共商矛盾不再困守“调解关”
“以前派出所的警情、信访局的访情、法院的诉情是‘三条平行线’,信息不通,导致同一件事反复处理,效率低下。”邵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坦言,“三情居高不下”曾是邵阳基层治理的痛点,而“三情共商”机制的建立,打破信息壁垒,直破痛点。
邵阳市委政法委组织召开“三情共商会”,聚焦突出问题,信息互通、多方共商,找到系统施治、精准施治的办法和路径。如每季度分类、分地域、分行业领域统计警情量、诉讼量、信访量和矛盾纠纷调解量,对“三情”类型、特点、趋势开展分析研判预警。同时做实情况通报,搭建公安、法院、信访、司法等部门与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双向预警通报机制,共同推进隐患排查、前端化解。目前“三情共商会”已成为常态,有时线上召开,有时线下会面,研究解决上级交办和日常排查发现的问题。
“三情共商”的核心在于数据共享。邵阳整合公安110警情系统、信访信息系统、法院诉讼系统数据,建成“三情联动”数据库,实现“一情发生、三情预警”。“通过数据关联,我们能更精准地找到问题根源,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邵阳市信访局相关负责人说。
“三情共商”在基层同样实现了常态化,每周乡镇(街道)武装政法委员牵头研究会商。隆回县桃花坪街道,武装政法委员和镇派出所、信访办、法庭等部门负责人在每周三下午都会联合开展“三情碰头会”,针对辖区内的突出“三情”问题制定应对措施。“上个月我们发现青少年打架斗殴警情增多,就联合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同时组织社区志愿者加强夜间巡逻,警情很快就降下来了。”桃花坪街道派出所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邵阳市通过“三情共商”机制识别共性问题49个,制定联动解决方案52项,推动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5.62%,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37%,法院新收刑事案件数同比下降16.76%。
堵点共疏聚焦民生痛点“精准滴灌”
“三情共商”的目的是实现“堵点共疏”。邵阳市政法系统对统计分析、会商研判发现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打破问题条线化治理瓶颈,向一体化协同治理转变,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
今年以来,邵阳市一方面疏通警情治理堵点,开展重复警情治理,推动非警务警情分流,加强警情高发地区(场所)治安排查管控。一方面疏通诉情治理堵点,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三进工作,通过在线方式集约集成基层解纷力量,提高调解成功率,减少不经“过滤”直接推向诉讼的问题。同时疏通访情治理堵点,全力“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
社会治安领域的“堵点疏解”直接关乎千家万户的平安。邵阳市针对农村地区盗窃案件多发、巡逻力量不足的问题,整合“一村一辅警”“治保会”“邵阳快警”等力量,组建农村巡逻队,同时推进“雪亮工程”向农村延伸,完成4208台前端感知设备补点扩面,实现农村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以前村里丢了东西很难破案,现在有监控、有巡逻队,小偷不敢来了。”新宁县金石镇村民陈大爷说。
“堵点共疏”的关键,是找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用“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邵阳市对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堵点共疏”颇具创新。针对未成年人入住旅馆监管难问题,邵阳建成全省首个“未成年人入住旅馆风险预警系统”,旅馆一旦接待未成年人入住,系统会自动向公安部门预警,民警实时核查入住情况;针对校园周边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问题,当地开展“利剑护蕾”专项整治,联合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检查,关停违规场所7家。“现在孩子上下学家长放心。”邵阳市某小学家长刘女士说。
经验共创推广治理智慧让其拔节生长
在邵阳市委政法委的推动下,“经验共创”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建立了“基层探索,提炼总结,交流推广,迭代优化”的治理经验大环境,使当地“经验共创”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
邵阳县有人口105.8万人,社情复杂,矛盾纠纷多,而警力配备不足。该县坚持“经验共创”,在“五共”治理机制下,成立了一支普通群众组成的“夫夷义警”志愿者群防群治队伍,参与到社会治安防控、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等平安建设中来。目前通过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第一批“夫夷义警”志愿者协会会员有500余人。该志愿者队伍成立以来,该地发案数同比下降34.66%。像这样真管用的经验在当地层出不穷。
为确保共创经验“真管用、能推广”,邵阳市委政法委建立“经验推广效果评估机制”,对推广的治理经验进行跟踪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迭代优化。“比如‘三情共商’机制在农村推广时,我们发现部分乡镇数据共享不畅,就简化了流程,推出‘纸质台账+线上同步’的双轨模式,确保经验落地见效。”邵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洞口司法局创新“背包式”人民调解法、邵阳县法院推出“一乡镇一团队”、城步公安“油茶警务”、隆回公安推出的“隆回微警”、邵阳市检察机关打造“邵检朋友圈”“邵检说案”……截至2025年上半年,邵阳市通过“经验共创”机制,已提炼推广治理经验23项,其中5项被纳入湖南省基层治理创新案例。“‘经验共创’不是为了树典型,而是让基层的好做法能复制、能推广,让治理智慧在全市生长。”邵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治理启示重塑基层治理逻辑看邵阳
从“源头共防”筑防线,到“矛盾共调”解纠纷;从“三情共商”破壁垒,到“堵点共疏”惠民生,再到“经验共创”促提升——邵阳“五共”治理的实践,正在重塑基层治理的逻辑。
邵阳市委政法委创新推出的“五共”治理的核心,是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治理惯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治格局。经过为期一个多月调查,我们发现邵阳市委政法委的这一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共”出来的。正如一位基层政法干部感慨一样:“一块麻石只是一块麻石,而千万块麻石就能垒砌出一条‘长城’。”邵阳市委政法委通过调动群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让治理从“政府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5年上半年,邵阳市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平安地图指数得分排名均全省第一,多项经验获国家、省级部门推介。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对城市安全提出全新的要求——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这是政法工作的重要职责。政法机关需通过加强巡逻防控、打击违法犯罪等手段,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城市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可靠何来?韧性何来?邵阳市委政法委适时交出了一份“答卷”——对于未来,邵阳市委政法委将进一步深化“五共”治理措施,重点推进“五共”与综治中心、派出所提质、心防体系等工作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五共”治理的投入,让“五共”治理惠及更多群众。
“基层治理就像织网,‘五共’治理就是把一根根线拧成绳,再织成一张网。”这一比喻,道出了邵阳市“五共”治理的精髓。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邵阳的“五共”实践或许能提供一个重要启示:唯有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才能让平安建设真正扎根基层,让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在家门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