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民族团结是地区发展的保障。在丹巴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一项名为“融民族团结实践破家事调解难题”的微改革正悄然生根发芽——仅用5万元专项资金,就撬动了基层治理的大变局。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双语法官”走进美人谷
丹巴是以嘉绒藏族和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家园,文化多元,习俗各异。过去,家事调解常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而陷入“讲法不通、说理不透”的困境。

今年7月,一项微改革精准破题。县法院精心组建的“美人谷家事审判团队”成为破冰先锋——2名精通藏汉双语的法官,把法庭搬到村寨、将服务送进家门,用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讲解法律,用身边案例阐释法理。
“现在沟通零距离,群众愿意开口了,信任也建立了。”一位双语法官感慨道。
乡贤说理+法官释法:1+1>2的调解新配方
改革还巧用“本土人解本土事”的智慧,创新推出“法官释法”与“乡贤说理”双轨并行的调解模式。

一批熟悉乡情、德高望重的村社干部、民间长者加入调解队伍。他们从情感、习俗角度出发,与法官的专业法律分析形成完美互补。既合法理又顺人情的解决方案,让调解工作既有尺度又不失温度。
联谊排查+流动法庭: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时
更值得一提的是“1+2+N”干部结对联谊模式。通过常态化走访,干部们在联系群众的同时同步排查家事纠纷隐患,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流动法庭”根据排查线索,灵活深入偏远牧区、村寨,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数字背后是温度:95%调解成功率这样实现
改革成效如何?数据会说话:
-
受理家事纠纷42件,成功调解39件,调解成功率95%
-
平均调解周期控制在20天以内
-
为11户牧区困难家庭提供法律援助
-
帮助3名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这些充满温度的“定制化”服务,赢得了群众百分百的满意度。

小切口推动大治理:民族团结之花在调解中绽放
这项“微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家事纠纷的顺利化解,更推动了基层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一个由法庭主导、部门协同、乡贤参与、公职人员联动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下一步,丹巴将继续深化这一成功模式,壮大双语调解和乡贤调解队伍,优化“流动法庭”服务,让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丹巴路径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