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太青山下好“枫”景 司法“甘”甜润民心 湖南澧县法院甘溪法庭以“三融工作法”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时间:2025-09-26 17:30来源:澧县法院责任编辑: 陈言

澧水蜿蜒流淌,太青山巍峨矗立。

在湘鄂边界的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甘溪滩镇,有一座扎根“澧县屋脊”太青山山区的“司法哨所”——甘溪法庭。法庭距离县城70公里,辖区最高海拔1019.5米,管辖火连坡镇、码头铺镇、甘溪滩镇3镇,辖区总人口近13万人。

近年来,甘溪法庭的干警们循着澧阳平原的文脉足迹,背靠太青山的坚韧风骨,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当地风土人情深度融合,用“脚踩泥土听民声、多元共治化纠纷、温情服务暖民心”的“三融工作法”,在太青山麓绘就了一幅“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好“枫”景。

融“乡土情”于解纷

田间地头化心结

“调解不是和稀泥,要真正解开心里的疙瘩。每一次调解,都是一次情感的疏通和信任的重建,是‘于法有据、于情有理’的精准平衡。”这是甘溪法庭庭长张威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法庭“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办案理念的生动注脚。

山区群众重情义、认乡理,许多矛盾源于熟人社会的误解与隔阂,直接判决容易引发更多纠纷。为此,法庭将调解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用“土话”架起沟通桥梁。

“法官冒雨来老屋调解,把十几年的疙瘩解了,这钱我认,心也服!”今年7月,甘溪滩镇一处杂草丛生的老房前,杜某攥着调解协议,对冒雨赶来的张威连连道谢。

这起纠纷要从11年前说起。杜父找王某借钱购买摩托车,写下欠条后不久就不幸病逝。为了要回这笔钱,王某将其常年在外务工的儿子杜某告上了法庭。杜某知道后情绪十分激动,不肯应诉:“我爸欠钱的事我不知道,再说这个债凭啥让我还?实在要钱,就把老屋给他。”

“在山区化解矛盾,不能光讲法条不讲人情。”收案后,张威带着书记员来到杜某务工的工地“拉家常”。在简易板房里,他用澧县方言劝导:“借条是你父亲亲手写的,人家也是信得过他才借钱。我们不能让老人家人走了还被别人戳脊梁骨吧。”

之后,张威又将双方约到杜家老屋前。看到杜家简陋的房屋,王某语气先软了:“其实我不是逼债,这些年联系不上你们,心里也急。”

见双方情绪缓和,张威一边算房屋实际价值,一边劝王某体谅杜家难处。最终,杜某母子自愿支付3000元,王某主动放弃利息。

针对农村当事人法律知识相对薄弱但注重情理的特点,甘溪法庭摸索出一套“情理法”相融合的工作法。在立案、送达阶段就注重倾听,精准把脉矛盾根源。在审理中,灵活运用“背对背”调解等多种方式,先缓和对抗情绪,再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性化解矛盾。2025年上半年,甘溪法庭新收案件220件,调解率达到了56.3%。


甘溪法庭组织普法屋场会。

融“共治力”于解纷

多元联动破僵局

基层矛盾往往千头万绪,仅凭法庭一方之力难以彻底化解。为此,甘溪法庭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套“纠纷三层递进过滤机制”,有效整合村干部、司法所、人大代表等多方资源,构建起“法庭+N”多元解纷大格局,努力实现“解开千千结,不伤一份情”。

“这是给我的钱,我成年了为什么不能自己管?”今年8月,18岁的李某红着眼眶走进甘溪法庭。2016年,李某生父因工去世,家属获赔40余万元。当时约定为10岁的李某留存20万元,款项暂由母亲段某保管。如今李某成年想要回钱款,母亲却心有顾虑,不愿交出,母女关系一度紧张。

“判得再对,伤了母女情分也不行。”张威没有直接开庭,而是联系当地司法所和老村支书,一起到李某家话家常。“孩子大了要自立,当妈的也该放手;但妈妈这些年管钱没乱花,孩子也要体谅。”几方从法律、人情、乡俗等多方面耐心疏导。最终,母女俩约定将20万元分3期交付,母亲保留监督权。

“解纷不能只靠法官,要借群众的力、代表的力。”去年7月,甘溪法庭受理了一起涉企劳务纠纷。茶厂老板杨某拖欠农名工张某6万余元工资款。彼时茶厂刚解决完200多户农户的土地流转纠纷,正处在恢复生产的关键期。

“强制执行会让茶厂垮掉,工人的钱也难要回。”承办法官立即邀请县人大代表、村干部共同调解。人大代表从“企业发展不易”“工人挣钱辛苦”双向劝说,村干部帮双方算“长远账”。最终,杨某承诺半年内付清欠款,张某也放弃部分利息。

“既保住了企业,又拿到了工钱,这样的调解我们服!”张某连连点赞。

这一机制正是甘溪法庭的“解纷密码”:从村干部“前端引导”,将简单矛盾就地化解;到司法所、派出所、人大代表等“中端协同”,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发力;再到法官“末端把守”,精细调解定分止争,多元力量的融合让解纷效能持续提升。

2025年上半年,“法庭+N”机制共化解矛盾20余起,真正实现了“解决问题不丢和气”。

融“暖服务”于解纷

司法温度润民心

“太青山的路不好走,我们多跑一公里,群众就能少跑一公里。”这是甘溪法庭干警的共识,是他们扎根山区的初心,更是司法服务延伸的方向。法庭辖区山高路远,村落散落深坳,甘溪法庭用“送上门的暖心服务”与“跨山海的云端连接”,让司法温度抵达每一个角落。

对于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法庭坚持服务上门。在一起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徐某因病常年卧床,无法到庭。张威便将法庭“搬”到病床前,在依法厘清权利义务的同时,悉心调和矛盾,不仅促成双方和平离婚,还协调好了徐某今后的生活照料问题。


甘溪法庭将法庭搬到当事人家中。

把法律服务送上门,更把法治理念送进心。“遇到校园霸凌该咋办?”“陌生人给的饮料能喝吗?”今年4月,在澧州实验小学的操场上,甘溪法庭的干警们抛出一个个贴近校园生活的问题,引得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原本严肃的法律知识,在互动中变得鲜活易懂,法治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发芽。

在甘溪滩镇芦茅村的金融借贷纠纷巡回审判现场,干警们开庭前发放非法集资宣传海报,庭审后用土话讲解:“碰到‘高利息’投资要多留心,别让血汗钱打了水漂!”村民们听得认真,纷纷表示:“法院来家门口普法,我们心里更有底了!”

针对辖区外出务工人员多的特点,法庭积极推广“在线调解”,架起“云端高速解纷路”,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今年8月,在一起劳务合同纠纷中,被告李某远赴外地务工无法到庭,法庭当即启用“云上法庭”,法官与双方视频连线核实证据、组织调解。

半小时便达成和解协议,李某通过手机屏幕完成电子签名确认后感慨:“法庭的服务太方便了,真没想到,不用花路费回来,事情也能办得这么妥帖!”

线下上门服务有温度,线上科技赋能有效率。今年来,法庭已通过“云上法庭”处理案件90件。

“司法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顺着澧水淌进百姓心里的暖流。法庭不是遥远的机构,而是老百姓身边最坚实的依靠。”澧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锋表示,甘溪法庭将继续以“三融工作法”为笔,以乡土情怀为墨,绘就山区动人“枫”景,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澧水之畔结出更多基层治理硕果。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