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就一通电话,网格员不仅帮忙解决问题,还解决了邻里纠纷。”站在自家整洁的水塔旁,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居民刘先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原来,邻居蔡女士家近日做屋顶防水时,水泥浆被风吹到刘先生家的水塔上,并留下污渍。本以为会引发一场争吵,没想到综治中心一个电话就促成了两家和解。这温暖的一幕,正是文昌市会文镇综治中心规范实体化运作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实践。
文昌市会文镇综治中心组织多部门对一起矛盾纠纷进行调解。记者杨晓晖摄
今年6月16日,经过重新装修的会文镇综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个由原会文镇便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的综合性场所,如今实现了有场地、有力量、有牌子、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综治中心,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法律服务“便利店”、信访诉求“直通车”和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
解决问题“只进一扇门”
走进会文镇综治中心大厅,一眼就能看见墙上贴着的矛盾纠纷受理流程和入驻部门职责。在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前,司法所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起草法律文书。大厅里,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整齐排列,10余个功能区划分清晰,让群众一进门就知道“找谁办、怎么办”。
“以前群众办事,可能要跑便民服务中心、派出所、法庭好几个地方,现在‘只进一扇门’,在综治中心就能搞定。”会文镇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龙登亮介绍,综治中心推行“常驻+轮驻+随驻”模式,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与群众纠纷关联密切的单位派专人常驻,驻村网格员按班表轮值,资规、住建等部门则根据需求随时到场。
制度建设是高效运转的保障。综治中心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多项核心机制:从人员管理到研判预警,从协调调度到督办问责,每一项制度都明确了具体操作。
“近期我们处理的一起土地纠纷,就启动了协调调度机制。当天召集了资规、司法、村委会等多方力量参与调解,成功避免了矛盾升级。”正在综治中心值班的工作人员吕烈智说。
群众眼中的“万能医院”
“综治中心就像个‘万能医院’一样,无论是家长里短的‘小感冒’,还是剑拔弩张的‘疑难杂症’,在这里都能得到医治。”这是当地群众对综治中心的形象评价。
自实体化运行以来,综治中心凭借“零费用、近距离、专业化、快响应”的优势,让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用理性协商代替争吵冲突。
“我三番四次去找他都没用,你们能不能管管?”7月21日,会文镇某社区居民翁某气冲冲地走进综治中心,反映邻居王某家的榕树长得太茂盛,影响了他家的采光。接到诉求后,综治中心立即启动联动机制,指派网格员、司法所调解员上门。了解到王某年事已高,调解团队随即联系了王某的儿子。
“王大哥,您看这树确实挡住了翁叔家的采光,按民法典里的相邻关系规定,翁叔有权要求排除妨碍。远亲不如近邻,闹僵了多不好。”调解员耐心地劝说。王某的儿子比较明事理,当天就把榕树枝给修剪了。两家人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以前遇到这种事,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就得打官司,现在有了‘万能’的综治中心,省心多了。”在一旁围观的李阿姨感慨地说。
民事调解促成刑事和解
在会文镇综治中心的调解台账里,一条特殊的调解记录格外引人注目。这份记录详细记载了今年4月发生的一起土地纠纷。原来,湖丰村委会村民文某芳与张某华因土地纠纷发生争执。情急之下,两人动起了手。冲突导致文某芳轻伤二级,张某华被刑事拘留5日。
7月25日,张某华取保候审期间,双方就此次纠纷申请民事调解。考虑到案件涉及刑事和解,会文镇综治中心组织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等单位参与调解。
在调解室里,工作人员先让两人分别讲述自己的诉求,再逐条分析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达成和解可从宽处理;从情理上说,你们是同村乡亲,为几分地结仇不值得……”调解现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对两人进行劝说。
经过2小时的“拉锯战”,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张某华一次性赔偿文某芳1.7万元,用于补偿文某芳受伤产生的误工费、医疗费等。文某芳也出具谅解书,不再追究对方任何责任。在签字时,文某芳感慨地说:“要是早来综治中心,也不至于闹到这一步。”
这样的“转变”,正是综治中心追求的治理效果。截至目前,会文镇综治中心累计登记受理矛盾纠纷16起,办结11起,正在办理5起,接待群众咨询20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0%。
“下一步,我们计划把调解服务延伸到村民小组,培训更多‘百姓调解员’,让矛盾在萌芽状态就地得到化解。”龙登亮表示,会文镇综治中心将通过“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杨晓晖 舒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