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提供“专家门诊式”服务,高效化解纠纷(资料图)
群众遇到难题首先到综治中心寻求帮助(资料图)
日前,在重庆市合川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调解室内,一场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引发的邻里纠纷正在化解。社区调解员、驻点律师和物业代表组成的“调解团”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结合法律法规和邻里情谊提出解决方案。两小时后,原本剑拔弩张的居民握手言和,并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以前这种矛盾可能要闹上法院,现在‘家门口’就能一揽子解决。”居民张大爷感慨道。这样的场景,正是合川区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取得成效的生动缩影。
今年来,重庆市合川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升效能、服务群众”为核心理念,通过“五个规范化”建设和“五有”目标(有场地、有队伍、有机制、有保障、有成效),打造区、镇街两级综治中心“升级版”。截至今年7月,该区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8%,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一幅以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为笔触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解纷资源“一体化” “多中心”变革为“一中心”
阵地升级,让群众“只进一扇门”。走进合川区综治中心,1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区内,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等功能分区一目了然。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矛盾纠纷受理进度,墙面上的“六调联动”流程图清晰标注着诉调、警调等衔接环节。“过去群众解决矛盾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只需在受理窗口登记,系统会自动分流转办。”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
这一变化源于2025年启动的阵地整合工程。区级综治中心将原分散的信访接待、公共法律等服务功能集中整合,投入300余万元升级硬件设施;30个镇街综治中心则依托便民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以该区物业纠纷为例,各级综治中心与司法所、派出所同址办公,2025年累计化解物业纠纷、家庭矛盾等事项1276件,同比减少群众重复跑动60%。
力量聚合,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服务”。“医患纠纷涉及专业医学知识,以前调解员常力不从心。”该区医疗纠纷调委会驻中心调解员介绍。如今,综治中心采用“常驻+轮驻+随驻”模式,集结法院、检察、公安等9个部门及12个行业性调解组织,形成“专家门诊式”服务。2025年,通过“法律专家+专业调解员”协作,成功化解3起历时超两年的医疗纠纷积案。
镇街层面则推行“1+4+N”模式:由综治中心统筹,法庭、检察室等4个核心机构常驻,市场监管等N个部门联动。辖区街道通过这一机制,仅用一周便解决了某企业拖欠50名农民工工资的问题。“部门围着中心转,中心围着群众转”的协同格局逐步成形。
科技赋能“数字化” 智慧治理的合川实践
数据跑路,18类矛盾焦点被“精准画像”。在综治中心指挥大厅,大屏上跳动着实时更新的矛盾类型热力图。“通过‘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应用’,我们归集了法院、信访等部门的12万条数据,识别出家庭、物业等18类高频矛盾。”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演示道,系统还能自动预警“高风险”案件,如今年4月,某镇婚恋纠纷预警触发后,综治中心提前介入,避免了一起恶性事件。
云端解纷,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没想到通过手机就能完成调解!”市民刘女士通过“重庆调解在线”平台,与异地商家达成消费纠纷和解协议。合川区创新“诉后枫桥”应用,集成在线咨询、司法确认等功能,2025年线上调解成功率超92%,平均耗时缩短至3天。
立体防控,5.7万只“天眼”守护平安。依托“看家天眼”工程,全区5.7万个监控探头接入综治平台,构建起“空中+地面”的防控网。2025年龙舟赛期间,指挥中心通过智能巡查发现人流聚集风险,即时调度警力疏导,保障了10万观众的安全。
机制创新“实战化” 从“灭火”向“防火”转型
智能预警,把矛盾化解在“苗头”。盐井街道综治中心通过月度研判,发现征地拆迁类纠纷环比上升15%,随即联合规资局开展政策宣讲,将5起潜在群体性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我们要求镇街每半月、区级每月开展风险研判,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控。”区委政法委书记表示。
源头防范,给矛盾纠纷“开药方”。每起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后,综治中心会生成《风险溯源台账》。针对物业纠纷高发问题,2025年出台《物业服务标准化指引》,推动此类纠纷同比下降33%。
“综治中心不是简单的物理整合,而是要通过化学反应实现治理效能倍增。”合川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强调。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合川区正以规范化建设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从“盆景”变“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