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只伤人、欠薪纠纷、电话卡诈骗、商标遭假冒、串通投标……一桩桩看似普通的“小案”,背后关联的是百姓民生、企业权益和社会安定。检察官用法治力度和温度,守护百姓的安心生活和企业的安心经营。
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机关秉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工作理念,将每一起“小案”都当作“大案”来办,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可感可触,让司法办案成为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检察为民”答卷。
小案大办:遛狗伤人案中的检察匠心
傍晚的滨河公园,市民们悠闲散步。一只未拴绳的“萨摩耶”犬突然冲向一对老年夫妇,惊魂未定的老人与狗主人发生争执。谁也没想到,这场寻常的冲突竟演变成故意伤害案——年轻气盛的狗主人杨某某将老妇殴打致轻伤。
案件移送至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机关后,承办检察官面临抉择:杨某某已赔偿5万元并获得被害人谅解,符合不起诉条件。是简单结案,还是深入思考案件背后的社会意义?
“小案不能小办!”检察官一致认为,若作不起诉决定,可能向社会传递错误导向。最终,检察机关依法对杨某某提起公诉,同时根据其认罪悔罪情节,提出缓刑量刑建议。
这份起诉书,不仅是对一个行为的评价,更是对文明行为标准的清晰界定。
案件判决后,温江区文明养犬倡议得到了更多市民的响应。
这起案件的处理,正是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机关“小案不轻办”工作理念的生动体现。在办理邻里纠纷、同学矛盾、亲属争执等民生“小案”时,检察官始终坚持法理情相融合:既注重化解矛盾、修复社会关系,又通过司法办案确立行为边界,引导公民自觉守法;既恪守法律底线,又充分考虑社情民意。
检察为民,每一起“小案”都连着民心、系着民生。通过将天理、国法、人情融入每一个普通案件,着力维护社会公序良俗,让法治阳光照亮百姓生活的每个角落。
民生守护:470万欠薪追回的检察担当
“我们的血汗钱还能要回来吗?”2023年底,温江区某项目工地上,135名农民工望着拔地而起的高楼,脸上却写满焦虑——两年来,他们被拖欠工资已达470余万元。
劳务公司负责人玩起“躲猫猫”,甚至将建筑公司专项拨付的855万元工资款挪作他用。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检察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立即启动“府检联动”机制。
检察机关联合区住建局、区人社局组成工作专班,查清案件事实的同时全力追缴欠薪。检察官对犯罪嫌疑人释法说理、宽严相济,促使其认罪悔罪。
最终,440余万元无争议欠薪全部支付到位,30余万元争议欠薪通过公证提存方式妥善处理。当农民工们拿回辛苦钱时,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鉴于犯罪嫌疑人在提起公诉前全额支付欠薪,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这一处理方式既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又给了企业经营者整改自新的机会,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该案办结后,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漏洞,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机关及时向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完善农民工工资专户管理、人工费拨付机制,严格推行农民工工资总包直发制度,并引入智慧数字监管系统,实现工资发放全流程监控,从源头上防范欠薪风险。
检察建议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全区欠薪类案件发案率显著下降,类似重大欠薪案件未再发生,有力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
该案为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积极参与全区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的成功案例之一。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院依托“行刑衔接”机制,牵头召集区人社局、区公安分局召开专题联席会议,建立案件移送、信息共享、联合督办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惩治欠薪违法犯罪合力。在民工维权专项行动中,通过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快速处置等举措,全力解决劳动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企业护航:假冒商标与串通投标背后的检察护航
“名扬”调味品是成都市温江区的知名品牌,但市场上突然出现大量假冒产品,企业声誉和利益严重受损。案件立案侦查后,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机关立即启动知识产权案件“提前介入+综合保护”工作机制。
检察官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取证,最终摧毁了制假售假链条。该案被评为全省典型案例,为企业挽回了损失,维护了市场秩序。
“检察官与企业面对面的沟通,请我们今后避免‘行业潜规则’下隐藏的违法犯罪行为。”2025年4月,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机关针对办理的串通投标案件到企业实地走访,与涉案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倾听企业诉求。检察官结合法律规定进行释法说理,阐明“红线禁区”,厘清“经济账本”。
案件办结后,该院根据企业存在的内部管理漏洞制发检察建议,提出系统性整改意见,助企业依法依规经营。
这些“小案”只是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2024年,该院组建“护企检察官”团队以来,在园区设立工作站,线上线下收集企业诉求,至今已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38场次,制发涉企社会治理检察建议8件。
该院还与区公安分局建立涉企案件“双报制”,对涉企控告申诉案件优先办理、重点督办,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社会治理:电话卡背后的检察智慧
22张电话卡,牵出5名犯罪嫌疑人,揭开电信诈骗黑产的一角。2024年,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古某某等5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暴露出电话卡管理的漏洞,也反映出电信网络诈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
检察官没有满足于就案办案,而是深入剖析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该院联合区法院向相关通信公司制发检察建议、司法建议,推动企业健全反诈工作机制、加强入网风险排查、完善警企联动机制等,促进建立"源头预防、过程监控、事后处置"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这一做法不仅推动了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更有效阻断了违法犯罪资金转移渠道,保护了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为营造安全可靠的金融环境和数字经济生态提供了有力保障。
优质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中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净化市场环境、规范行业秩序,充分发挥了检察机关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积极作用。
2024年以来,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共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11份,推动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4次,形成“检察建议+专项整治+长效机制”的闭环治理模式。实现了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再到系统治理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机制创新:简案快办背后的检察速度
“真没想到,案子几天时间就办结了!”近日,一名危险驾驶案的犯罪嫌疑人拿到处理结果时连声感慨。这样的司法速度,得益于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创新推出的“简案优质办”工作机制。
在这里,司法改革正以看得见的方式改变着老百姓的体验。2023年底,检察机关联合区法院、区公安分局打破部门壁垒,对简单案件实行“一站式”办理——集中受理、集中协商、集中审理,让正义更快实现。
“简案优质办”工作机制实施以来,办案效率提升的同时,办案质量毫不含糊。醉驾、交通肇事、盗窃等简案的平均办理时长较之前缩短81天,无1例上诉,既提高了司法效率,又减少了群众诉累,一起案例还入选了最高检典型案例。
该院还严格执行“酒精含量+情节”的模式,进一步明晰行政违法行为和轻微刑事犯罪的边界,避免“一刀切”,减少刑事处罚对家庭的负面影响。
这项工作推进的背后,是检察官“小案不小办”的为民情怀。他们创立精准分流、精细办理、精心帮教的“三精工作法”,成立轻罪案件快速办理专班,对轻罪案件建立标准化办理流程;把“枫桥经验”融入办案实践,办案中善于发现案件背后隐藏的矛盾,适时启动“检察官+人民调解员+社区网格员”联合解调机制,全力促进当事人和解,修复社会关系;建立了“1+N”帮教体系,整合司法所、社区、家庭等力量,对轻罪人员开展个性化帮教。近年来,数十名被不起诉人通过帮教重返社会,其中更有人成为社区志愿者,实现了从“违法者”到“普法者”的蜕变。
“简案优质办”工作机制的实践诠释了新时代“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阳光司法:公开听证背后的检察温情
“现在进行公开听证……”在温江区某村委会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听证会正在举行。这是一起因房屋拆迁矛盾引发的立案监督案,申诉人吴某某已信访多年。
检察机关决定深入申诉人所在村委会开展上门听证,邀请调解员、网格员、驻村律师、乡邻等第三方力量参与调解。通过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吴某某息诉罢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这样的场景在温江区并非个例。2024年以来,区检察机关将公开听证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推出“上门听证+多元化解”工作模式。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公开听证71件次,其中上门听证占比达30%,让司法服务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这一举措的背后,是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司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从“闭门办案”到“阳光司法”,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通过将听证会开到田间地头、社区院落,检察官不仅化解了矛盾纠纷,更普及了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可见的方式实现。
如今,“有纠纷找检察官”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普遍共识。检察公开听证不仅成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更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检察动能。
从市井街巷到企业园区,从民生小案到经济大案,温江检察人用“如我在诉”的情怀和“求极致”的态度,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转化为服务区域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
检徽之下,检察蓝守护着万家灯火。一桩桩“小案”的精心办理,正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法治社会的磅礴江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
(刘旭、蔡永霞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郝飞)